“如果效仿苏省、浙省个别地方的方案,每台农神的补贴会高达30万,超过目前市面上所有农机类目补贴额度,我举个例子,贵司年销售1万台农神,国家就要拿出30亿。”
“工作亩数更是如此,一亩地补贴3元,全国耕地面积19亿亩,哪怕只有10%的面积有农神参与,也是57亿元,而且每亩地一年至少有3-8次的工作需求,年复一年。”
“如果完全照搬,一年的补贴额度就是数百亿,甚至每年数百亿,哪怕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数额也极度庞大。”
说到这里,于洋看着周瑞的眼睛。
“最重要的是,市面上没有任何同类品,你们没有竞争对手,这笔钱和直接给到‘开明智能’口袋里,帮你们开拓市场差不多。”
这也是补贴政策的大忌……一家独大。
甚至行政上,也容易滋生很多问题,留下口舌。
如果开明智能虚标价格、虚报亩数、瞒报损坏、捏造销量、修改数据、自产自销……
有太多太多漏洞可以钻了。
可能这也是之前,农业部门没有第一时间插手的原因之一。
一旁的甘媛有些不舒服,老板费心费力,到现在为止整个“农神”都是只亏不赚,被这么说……
周瑞手指轻轻敲击桌面,提示自家秘书注意情绪,至少别表现在脸上。
所谓规则,本就不会让人舒服。
如果今天“海外事业部”的张遥,说为了公司好,要去美国开分公司,需要上亿资金,需要公司大力支持。
有没有一种可能性,他是真的全心全意为公司,不是为了个人利益?
当然有这个可能,并且以公司现在的氛围来说,可能性很大。
那就不对他进行规则上的约束,没有任何管理上的监督么?当然不能。
况且出发点是一心为公司,实际工作不会变么?
国家补贴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没人有义务,对他100%信任。
所以没必要有情绪。
周瑞道:“首先,国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距离一万销量也好,距离10%耕地面积也好,都有很长的路要走。”
“补贴是一个爬坡过程,当市场成熟,技术进步后,补贴的金额、适用范围,都会出现一个‘退潮’,我相信于组长也很清楚这一点。”
“关键点在于,‘农神’有没有必要大力推广,有没有必要去助推一把。”
于组长心里微微点头,这位周总比他想象中的成熟,没有因为开场的有意刺探就乱了方寸。
周瑞摊开手道:“‘开明智能’是一家公司,我们不可能培养自己的对手,甚至还在尽力避免任何竞争者出现,但这和‘农神’是否能助益农业发展,并没有任何关系。”
“农神补贴与否,只取决于它是否有这个价值,亦或者你们能不能看到这个价值。”
调研组的几人,除了于洋,都在低头记录,没有因为周瑞掷地有声的话语,有任何异状。
他们并非第一次接触企业了,很难从他们的行为上看出什么。
准确的说,今天来的人,说是谈判专家也不为过,气氛相当压抑。
从始至终,说话的只有于洋一个人。
于洋:“那我换个说法,如果国补设立,您如何让监管能够介入这个过程。”
周瑞早有准备,从甘媛手上接过一份文件,推到了于洋的面前。
“其一,我可以对分管部门公布‘农神’的成本构成,时时更新,也接受监督抽查。”
“其二,数据中心会对农业部门开放,‘农神’的工作记录,工作亩数都接受监督,本身这块功能就需要农业部门、地质部门的配合,才能快速建立数据库。”
“其三,我想要的,远远不只是国补,我需要更多的行政层面上的支持,‘农神’从生产、到销售、再到工作,整个链条对分管部门来说并不是‘黑箱’,所以你们也有多种渠道来了解实际情况,也必须参与进来,承担应有的责任。”
“其四,那就是我,以及开明智能,有着优秀的实力,和更优秀的未来,不是那种指望着补贴才能活着的皮包公司,没有‘农神’,我们依然是一家年营收数百亿的大型企业,简单来说,出事了,我们认罚,且有的罚。”
这份初步方案,是和李主任、元老共同商议下,定的基调。
李主任和元老,都对农业部门的运作逻辑,国家补贴的顾虑,有着很多经验,他们一辈子都在和相关部门打交道。
甚至元老还集结了一些农业领域的科学家、老前辈、“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骨干,写了一份“联名倡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