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火箭自身的推进器,尖细弱小许多,却依旧悦耳。
最终,洁白的模型,速度越发的缓慢,如同开了反重力特效一样,最后一点距离,甚至不足5米每秒。
距离地面三米高的地方,底部的调节风板,大角度向下弯折,形成了简易的支撑架。
模型稳稳当当的,落在了地上。
他们在山崖上,看的真真切切,仿佛树林里,多了一支钢铁白树。
山顶上,响起了巨大的欢呼声……
“哦!!成功了!”
“真的能成!牛逼!”
话音刚落,就看到那个白色模型,缓缓歪斜……
朝一边倒去……
“嗙!”
山顶上,变得鸦雀无声……
周瑞干咳一声:“没办法,地不平,不要慌,燃料应该没剩什么,不会出问题的。”
第761章 智能姿态调节系统
正如周瑞所料,模型歪倒,主要就是因为地面不平整。
以后“火箭回收”技术想要更准确,还是要在落区,搭建一些简易平面,再让“智能姿态调节器”稍稍控制一下落地位置。
一般来说,以火箭轨道的精确度,落地误差一般不超过1000米,有智能调节系统后会更精确,完全值得专门做个水泥地面。
如果能够定点落地,也能大大减少“落区”的疏散面积,减轻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影响,也能减轻落区的工作压力。
但不管怎么说,这次“全尺寸、全重量”拟真测试,取得了圆满成功。
刚才在目睹“模型”缓速降落的时候,周瑞还获得了一点特别的灵感。
理论上,这么大一个火箭部件,都能缓速落地的话……
那其他东西也可以啊。
比如坦克?战车?亦或者是……智能设备集群?
思路打开一点,“火箭回收”这项技术,可不仅仅可以用于回收火箭。
理论上,任何从大气层内,乃至大气层外坠落的东西,都是它的应用领域。
周瑞至少想到了三个个应用场景。
其一:空地运输,比如投放一些……军用工程造物。
其二:是未来月地物流通道,缓速落地、或者缓速落月,会比嫦娥三号现在的方案,好用的多。
其三:如果变换一种形态,是不是可以在地球轨道上,捕获卫星?
原理上,不过是“无人机”拉个网,兜住什么东西罢了。
只不过这个无人机,是可以适应近地轨道,且燃料系统匹配无大气工作条件。
周瑞带人抵达落点,在详细查看了现场情况后,由落区工作人员将模型装车。
那个歪倒的模型,也没有什么严重损毁,就是擦破了一点皮,躺在枯草灌木之中,之后还能拉回去仔细研究。
落区人员本身的工作,就是经常“打捞”火箭残骸,配备着可以野地行驶的履带式挖机、吊车,可以说熟门熟路。
只是没“打捞过”这么完整的……
看上去和新的一样!
等到“火箭回收技术”正式开始大规模应用,落区的工作模式、硬件配置,也得要改一下,才能良好的适配。
只能说不愧是系统性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
周瑞上前,分别动用了“工程学敲击”、“物理学之触”两项能力,在模型还未运回去系统检测的时候,就已经探知了七七八八。
交代了一声,留了一些人在这里监工,自己则带队率先踏上了返回基地的路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