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已经排布了数千智能单元,使得整体看上去.像是一副不完整的金属盔甲!
这就是车乾的最近打两份工的成果,无动力外骨骼和智能单元的结合。
平时有正事干正事,没正事就在这独自加班,把自己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周瑞摸了摸硬质网面:“pp材料?倒是便宜轻便。”
车乾解释道:“外骨骼成功解决了负重问题,也增强了智能单元自己的支撑性,而且我结合人体工程学优化了结构.背后还能带个电池。”
周瑞发现这个“不完整盔甲”正面胸口处,还镶嵌了一个圆球,好像是车乾以前那个特制“球球”。
使得原本科技感十足的造型,变得有些儿戏化
人家是胸口带双球,美观又大方,你这胸口带一个球,啥玩意?奥特曼啊?
“你这个球球还留着?”
车乾挠了挠后脑勺:“实在舍不得,这是我用心改了十几遍的东西,像是个宠物一样。”
周瑞撇撇嘴:“思路挺不错的,就是造型有点幼稚。”
车乾看着自家老板“肩头扛炮”的模样,动了动嘴皮子,最终没敢说话。
周瑞对车乾的审美不敢恭维,但对其思路给予了肯定,有了无动力外骨骼支撑,普通工程师也能使用智能单元辅助工作,效率会再度提升。
车乾距离完成还差不少,这并不当前首要的工作,两人讨论了一下,就离开干正事去了。
周瑞观察了半日,发现两人没有任何问题,车乾已经历练出来了,单春元更是十年老手,无论火箭本身,还是“可回收改造”,二人都足够应付。
而一号厂房那边,由王涛带领的“榫卯量产工作组”,也在稳步推进。
两边同步进行,都有大将带领,周瑞则更改工作模式,以协调支持为主。
随着手下精兵强将越来越多,周瑞渐渐不再需要带队每一个项目,也只有这样才能支持起一个大型企业,完成大型工程。
多余出来的精力,偶尔管管花田,偶尔研究小花洒
就这样,在周瑞的指挥调动中,太一天工开发的第一枚火箭,以及第一次发射任务,越来越近了。
(无动力外骨骼,并不是很复杂的结构)
第826章 “敬天一号”
以框架,奠定基础。
以动力系统,填充血肉。
以蒙皮,铺设外肤。
以铆接,连接筋骨。
二号厂房内,火箭的外形越来越完整,日渐丰满。
一号厂房内,“榫卯”平台的数量,也达到了四台,距离周瑞的目标八台越来越近。
得益于量产优化和工艺迭代,速度还会越来越快。
十一假期的时候,周瑞给大家放了假,不过为了三倍工资.啊不是,是为了公司的进度,大部分人员都留了下来,小部分人员则通过调休,只休了两三天。
今年的国庆,虽然不是逢五逢十,但依旧节日气息浓郁,迎来了一个消费高峰,当然也是堵车高峰,拥挤高峰,与其去各景区排队上厕所,还不如在基地干活舒心。
毕竟是新成立的公司,大家干劲都很足,也想表现一番。
十月三日这一天,万户基地迎来了几个客人。
“周总,我来您这学习学习。”
“孙局长说笑了,欢迎来指导工作。”
基地门口,周瑞接上了航天局的参观小队,带队的正是航天局孙局长,还有系统工程司司长李长平。
作为航天局的深度合作伙伴,也作为民营航天的目前唯一一块阵地,太一天工和航天局,目前属于是中国航天左右腿的关系。
左腿更灵活,右腿更粗壮。
两边的合作和内容可以说非常密切,太一天工逐渐上了正轨,自然要过来瞧一瞧,顺便也看看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
说起来有些遗憾,周瑞进军航天业,并没有激活出来大量“民营企业”的参与者,反而让外界有点望而生畏的意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