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会邀请苏俄参加讨论海峡问题,德国则派观察员列席了会议。和会就土耳其的领土边疆、战争赔偿、奥斯曼债务、治外法权、海峡和摩苏尔归属等问题进行了谈判。这次会议是土耳其与西方各国结束战争状态,重建外交关系的会议。土耳其代表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并与殖民国家据理力争,进行了严肃的谈判。
经过3个月的艰苦努力,土耳其在中华帝国的支持下,终于在1922年7月24曰同协约国签订了和约。《洛桑和约》的主要内容有:土耳其放弃对阿拉伯属地的所有权,土耳其和希腊以马里查河为界,博兹贾达岛和伊姆罗兹岛划归土耳其,土耳其和法属叙利亚的边界以《安卡拉条约》上的规定为准,希土互换侨民;取消双方面的战争赔款;取消财政监督;取消治外法权;海峡由土耳其代表任主席的国际管理委员会共管,平时海峡地区不设防,对商船及军舰一律开放,但对各[***]舰通行的数量及吨位有所限制。
《洛桑条约》对于新生的土耳其国家来说,还有许多十分苛刻的地方,如摩苏尔油田最后划归了伊拉克,由中华帝国实际控制,新政斧又承担了偿还奥斯曼帝国旧债的重担,尤其是土耳其海峡依然由国际共管,并实行非武装化,使土耳其的读力与生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面临着威胁,直到许多年以后,土耳其通过积极的外交努力,才将海峡完全收归国有。
但总的来说,《洛桑和约》的签订仍然是土耳其外交史上的一次重大胜利,其深远意义在于,它向全世界表明,土耳其人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捍卫了民族读力、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并且由此摆脱了殖民枷锁,并且粉碎了协约国妄图瓦解土耳其的阴谋。
不过,《洛桑和约》的真正赢家却是中华帝国。因为中华帝国不但成功的挫败了西方协约国阵营对土耳其的肢解行动,更是两边获利,从希腊那里得到了克里特岛军事基地,从土耳其那里得到了摩苏尔大油田,从战败了亚美尼亚那里控制了巴库石油区,这样,中华帝国实际上掌控了中东的全部石油开采和运输,强化了对巴格达铁路的控制,捏住了西方世界的能源命脉。
签订之后,协约国开始从伊斯坦布尔和海峡地区撤走军队。1922年10月6曰,作为读力战争胜利者的土耳其军队在人民群众的欢呼声中开进了伊斯坦布尔。13曰,大国民议会通过法律,将安卡拉确定为土耳其的新首都,不久又宣布土耳其为共和国,土耳其的历史从此翻开了一个新的篇章。
中华帝国随后跟土耳其签署了中土安保条约,中华帝国有权在君士坦丁堡驻扎军队保护海峡交通线,在巴格达铁路沿途驻扎军队巡逻,土耳其的所有港口对中华帝国海军开放,中华帝国海军军舰自由进出。作为回报,中华帝国向土耳其提供8亿龙币低息贷款,购买土耳其国债,稳定土耳其经济。并且中华帝国对土耳其的安全负责,土耳其若遭外军入侵,中华帝国有义务出兵协防。
中土安保条约就是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是土耳其选择了接受,主要原因是土耳其被协约国欺负怕了,同盟国的德国在第二次希土战争中没有帮助土耳其,这令土耳其遭受侵略差一点亡国,因此土耳其为了得到中华帝国对其的军事保护伞,宁肯签署不平等条约。
中土安保条约遭到一部分土耳其爱国人士的反对,但是土耳其政斧宣称中华帝国是土耳其的盟友,军队留在土耳其国土上是在履行同盟责任,辩称只要中华帝[***]队留在土耳其国土上,就不会再有国家敢入侵土耳其。而土耳其大多数国民都被战争害苦了,迫切需要和平环境,因此整体上土耳其国民对中华帝国好感度增加。
就这样,中华帝国通过海湾战争和第二次希土战争,成功的把土耳其变成中华帝国的军事盟友,在欧洲、西亚、北非和中东潜入了一个巨大的钉子户,为中华帝国随后展开的全球战略部署提供了便利。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