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我独裁

第499~500章 爱尔兰内战和联合国军的成立(4 / 5)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爱尔兰读力军大败,因为训练不足使得爱尔兰读力军内部军心不稳,不少爱尔兰军战士的斗志动摇。

汤姆带领残余部队退了下来,战士们勉强地保持不被聚集的英军部队包围并歼灭。

2天之后,凯瑞郡的读力军在海德福德道口靠近基尔拉尼处袭击一列运输英军士兵的火车,但行动前的英军就接到了消息,结果读力军遭到英军反伏击,六百人在战斗中阵亡。

埃蒙意识到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英国对爱尔兰的控制无孔不入,很可能大量的爱尔兰读力军中混入了英国人的间谍和爱尔兰叛徒。没有经历过情报战的埃蒙顿时悲催无比,好在中华帝国给埃蒙提供了一部分情报,使得埃蒙不至于被英国特工杀死,读力军迅速调整战术,放弃大规模行动,转入小规模的游击战。

但英军的情报和特工无孔不入,梅欧郡的读力军在基尔米纳遭到了同等的厄运,还未行动,领导人就被暗杀。

读力军最大的单次行动损失发生在都柏林,5月25曰,一千名读力军都柏林旅成员在都柏林市中心占领与焚烧了海关大楼(爱尔兰地方政斧中心)。此举用于象征姓展示英国在爱尔兰的统治已经不堪一击。但是,从军事观点来看,这是一次惨败,孤军深入的直接后果就是100多名读力军被打死,超过800人被俘虏,只有不足百人逃走。

这显示读力军在装备上虽然得到了中华帝国的帮助,可以跟英军一较高下。但在训练上还不能在传统意义上和英军对抗。

不过,这并没有像英军宣称的那样,削弱都柏林的读力军。都柏林旅5月在该城进行了107次袭击,7月进行了93次。游击战令英军伤亡超过一千多人,沉重打击了英军的嚣张气焰。

到了八月,爱尔兰政斧跟读力军领导人埃蒙达成了一致,爱尔兰政斧给予读力军全面支持,并承认了埃蒙跟中华帝国达成了协议有效。

这样,爱尔兰从政斧议会到军方都达成了团结,一致对抗英国,谋求爱尔兰的真正读力。共和党和工党集中所有力量,共同作战,令爱尔兰读力力量大幅度增强。

迈克尔?柯林斯,相信如果战争进行更长时间,将拖垮英国经济,迫使英国停战,因为爱尔兰是农牧业为主,不像英国那样是工业为主,光脚不怕穿鞋的。

因此他制定了将“战争引向英国”的计划,派出读力军暗杀破坏小队进入不列颠岛,四处袭击和破坏英[***]民设施和重要的经济目标和公众人物。经济目标诸如利物浦的码头被炸毁,英军损失了19座仓库,都是急于运往爱尔兰岛支援英军作战的武器装备和物资。

面对爱尔兰的读力战争,英国当局已经从爱尔兰读力军内部间谍那里得知中华帝国给埃蒙提供了一批武器装备,知道中华帝国是爱尔兰读力军的背后支持者。但是英国明知道中华帝国暗中耍手段,但没有证据控告中华帝国。而且跟中华帝国直接撕破脸皮是不明智的选择,因此英国当局假装不知道,只是严密封锁了爱尔兰岛,阻止中华帝国将武器装备和物资运进爱尔兰。

但这并不能阻止爱尔兰读力军,因为他们已经得到了足够的武器和物资,但英军的主力却在印度和南非,本土有限的兵力也不足以打败爱尔兰读力军,尤其是爱尔兰读力军采取游击战术,更令英军疲于奔命。

于是英国政斧尝试在爱尔兰南北分别建立两个自治议会来解决冲突,但爱尔兰国会置之不理,认为爱尔兰共和国已经存在,但在东北部的联合派接受了英国的提议并准备建立自己的政斧。

该地区以新教徒和联合派为主,因此读力战争的模式与国内其他地区大相径庭。在南部和西部,冲突在读力军与英军之间,但在东北部,特别是在贝尔法斯特,则经常演变为大多数为民族主义者的天主教徒和几乎全为联合派的新教徒之间的教派主义的暴力循环。

北方爱尔兰的不合作,令爱尔兰政斧顿时分裂为南北两派。很快,南方爱尔兰读力军打着清除新教徒的口号向北方爱尔兰读力军发起战争,爱尔兰还未读力,内战先爆发了,并成为一场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间的血战。

8月17曰,英国上校杰拉德?史密斯在科克城的乡村俱乐部被暗杀。史密斯来自北部唐郡的班布里奇,他的死导致在班布里奇和德罗摩尔对天主教徒的报复。21曰,保皇派行进到贝尔法斯特的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强迫7000名天主教徒和左翼新教徒停止工作。教派主义暴动在贝尔法斯特与德里爆发,导致140人死亡,大量天主教徒与新教徒无家可归。

就在英国人高兴北爱尔兰和南爱尔兰分裂的时候,中华帝国在国联大会上提出成立联合[***]的提案。起初没有多少国家赞成,因为联合[***]需要经费维持,而各国都不想掏钱养着联合[***]。

原本中华帝国想自己掏钱组建联合[***],但是只有中华帝[***]一家是不够的,名不正言不顺,需要将其他国家拉拢进来才行。于是,中华帝国同各国分别进行了闭门会议,尤其中华帝国透露出要对南非进行武装干涉的消息,并承诺各国在南非利益均沾之后,除英国外的其他各国列强纷纷答应支持中华帝国成立联合[***]的提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