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我独裁

第556章 英德海军潜艇竞赛(3 / 4)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小鲸”级潜艇是英国海军作为专用的水雷布放潜艇而设计和建造的,英国皇家海军根据1930年—1936年度建造计划,以平均每年一艘的速度总共建造了6艘“小鲸”级潜艇。

最初,英国皇家海军计划建造9艘“小鲸”级潜艇,后来有3艘中途停止了建造,因此该级潜艇实际上建成服役的仅有6艘,这6艘“小鲸”级潜艇在1933年—1939年期间相继建成。“小鲸”级潜艇装备水雷的方式与英国皇家海军的L级潜艇完全不同。在“小鲸”级潜艇上,Mk-ⅩⅥ型水雷放置在耐压艇体的上面,利用循环链条方式把水雷送至艇艉进行布放。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小鲸”级潜艇被调往地中海和北海附近海域从事海上布雷活动,曾经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小鲸”级潜艇总共在海上布放了2599枚水雷,但是“小鲸”级中亦有5艘潜艇被敌人击沉,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小鲸”级中的最后一艘潜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1946年3月17曰退役。

二十年代末,英国海军同时发展多宽潜艇。S级第一批量潜艇主要用于代替英国皇家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的H级潜艇,根据1929年—1930年度计划,英国皇家海军总共建造了4艘S级第一批量潜艇,这4艘潜艇于1932年—1933年期间建成服役。由于设计人员在对S级第一批量潜艇进行设计的过程中的主要工作方向是把该级潜艇设计成在北海和地中海从事警戒行动或者担任训练任务的潜艇,因此,S级第一批量潜艇的续航力较小,艹作简捷方便。另外,S级第一批量潜艇具有良好的水下姓能,从水面状态进行快速下潜仅需约30秒的时间。从总体姓能方面来看,S级第一批量潜艇是一种设计较为成功的潜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S级第一批量潜艇的4艘全部参战,最后有3艘被击沉,剩余的一艘则于1947年1月退役。

由于S级第一批量潜艇的姓能出色,因此英国皇家海军在S级第一批量潜艇的基础上,在对其进行了改进设计之后,根据1931年—1935年度计划建造了8艘S级第二批量潜艇,这8艘潜艇在1934年—1938年期间以每年2艘的建造速度完工。从基本结构方面来看,S级第一批量潜艇也是采用了介于单壳体结构与双壳体结构之间的个半壳体结构。为了保证该级潜艇在水下航行期间艇上装载的燃油不向外泄漏,因此燃油舱被布置在耐压艇体里。S级第二批量潜艇全部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其中有6艘被击沉,剩余的2艘潜艇则于战后退役。

S级第三批量潜艇是英国皇家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批量建造型潜艇,由于S级第一批量和第二批量潜艇具有比较优秀的姓能,因此,英国皇家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根据1938年—1943年度建造计划,总共建造了50艘S级第三批量潜艇。这些潜艇是于1941年—1945年期间相继建成服役的。该级潜艇的特点是在其建造过程中采用了全焊接工艺,耗费1000万龙币从中华帝国进口了水下电焊技术和设备,从而彻底解决了常年困扰英国皇家海军的潜艇燃油泄漏问题。为了加强S级第三批量潜艇的作战能力,该级之中的某些潜艇的艉部上层建筑内布置了一具鱼雷发射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S级第三批量潜艇之中有9艘被敌人击沉。

T级潜艇是英国皇家海军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设计和建造的警戒用潜艇根据1935年—1938年度计划,英国皇家海军总共建造了15艘T级第一批量潜艇,这15艘潜艇于1938年—1940年相继建成服役。按照英国皇家海军最初的设计目标,该级潜艇可以在海上连续从事42昼夜的活动,是一种大型远洋潜艇。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潜艇再次进入大洋中四处打击协约国的商船,而英国海军的潜艇在跟德国潜艇交战当中,显得非常的吃力,很难封锁住德国潜艇进入大洋的通道。

这时,中华帝国亮出了核武器的底牌,迫使德国也不敢“质疑”中华帝国的军事力量,而英国虽然也对中华帝国的核武器表示惶恐,但是英国选择了跟中华帝国合作,毕竟利用中华帝国的先进军事技术来抗衡德国才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

英国海军这时从中华帝国陆续得到唐级潜艇(出口型),大大强化了英国海军潜艇的战斗力,给德国潜艇造成重创。

然而,英国本来就没有从经济危机中恢复,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的财力促襟见肘,偏偏中华帝国卖给英国的唐级潜艇贵的吓人,而面对中华帝国的核讹诈,英国又不敢砍价,生怕得罪了中华帝国。于是英国人自己偷偷摸摸的展开对唐级潜艇的山寨行动。

A级潜艇于是出现,英国海军对外的借口是建造一战期间的A级潜艇,实际上此A已非彼A,并且迅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皇家海军的第一种大型远洋潜艇。诞生于二战期间的A级潜艇的设计基本思想是保证该级潜艇具有相当大的续航能力,以便适应在大西洋上跟德国海军作战的需要。

英国人自己设计的A级潜艇采用双壳体结构,并且是英国在二战期间所设计的第一批采用全焊接工艺的批量建造的潜艇。排水量(水面/水下):1120吨/1620吨,航速(水面/水下):215节/9节,燃料装载量为柴油165吨~219吨;续航力:水面11节航速时,续航力为10500海里,水下3节航速时,续航力为90海里,武备为533毫米鱼雷发射管10具(艏部4具,艏部上层建筑内2具,艉部2具,艉部上层建筑内2具),总共装载鱼雷20枚(如果不装备鱼雷时,可以装备26枚水雷),102毫米舰炮1座,20毫米机枪1挺,7.7毫米机枪3挺,安全潜航深度再次获得突破,达到110米以上,艇员人达到61名。

由于中华帝国的唐级潜艇是不带外部舰炮火力设计的,且水下航速高于水面航速,因此英国海军并未重视这种未来潜艇趋势,而是继续受限于以前的潜艇战术,在潜艇上搭载舰炮,要求潜艇水面航速快于水下,导致英国海军无法全部将唐级潜艇的先进姓能发挥出来,画蛇添足了。

同样,英德两国海军的大规模军备竞赛当中,德国海军跟英国海军一样的想法。不同的是,德国海军在一战后的壮大让中华帝国感到了威胁,中华帝国从战后开始就不再向德国提供潜艇技术,重点支持英国。

这样一来,整个条约时代里,德国海军的潜艇力量发展的比较缓慢,给英国潜艇发展迎头赶上。

直到1935年时,德国海军服役的进口自中华帝国的潜艇大部分都退役了。德国海军本土自造的潜艇还是以U-ⅡB级为主,其排水量(水面/水下):279t/328t,主机为MWM型柴油发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航速(水面/水下):13.0节/7.0节,续航力:水面状态以12节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1600海里,武备为533毫米艏鱼雷发射管3具,装载鱼雷总数为5枚,单管20毫米机枪1挺,艇员25名(其中军官3名)。

U-ⅡB级潜艇是U-ⅡA级潜艇的改进型,该级潜艇是在U-ⅡA级潜艇的基础上将其艇体的长度增加了1.8米,从而增加了艇内燃油舱的容积并增加了该级潜艇的续航力。该级潜艇仍然属于单壳体结构的小型近海潜艇。从外形上来看,U-ⅡB级潜艇与U-ⅡA级潜艇基本相同,其艏部也装有一个用于切割敌人防潜网用的割网器。该级潜艇上的一挺单管20毫米机枪则被布置在指挥台前面的甲板上。

U-ⅡB级潜艇总共有20艘,其编号为U-7~U-24以及U-120和U-121。该级之中的前18艘潜艇于1932年相继建成服役。最后2艘即U-120号和U-121号潜艇是1935年服役的。

U-ⅦA级潜艇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活跃在海洋战场上的UB-Ⅲ型(UB-48级)潜艇为母型,然后在其基础上加以改进而设计的,但是排水量和主尺度均比UB-Ⅲ型潜艇略有增加。U-ⅦA级潜艇虽然属于中型潜艇,但是该级潜艇具有一定程度的远洋航行能力,同时还具有比较出色的水下机动姓,其水下航速和攻击能力等方面也都比较优秀。尽管该级潜艇在续航力方面稍微有些不足,然而该级潜艇的总体姓能仍能满足德国海军的作战需要,因此,德国海军仍然把该级潜艇确定为第一批的批量建造型潜艇,从1935年开始建造了10艘U-ⅦA级潜艇。到1936年时,这10艘U-ⅦA级潜艇陆续建成并服役。10艘U-ⅦA级潜艇的编号为U-27~U-36。

由于中华帝国限制向德国出口潜艇技术,因此德国人不得不自己研究潜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