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学士,马知事命我将这个交给您,马知事已亲自前往政事堂并报章相公等。”
杨逸接信一看,这是一封发自上京的加急密信,因是用信鸽传递,内容有限,但信上百十个蝇头小字所传递出的信息,却让杨逸打了一个激灵。
呼伦贝尔大草原,长辖底以六万兵力对阵耶律延禧三十三万大军,并一举击败耶律延禧,三十多万辽军全部崩溃,超过十万辽军投降长辖底;辽主耶律延禧下落不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耶律俨、参知政事吕立嗣、赵王耶律宗哥、珉王耶律伟业、北院枢密院副使萧挞义等上百大小官员被俘,细算下来,辽国决策层的高官被俘者超过六成。
而这份篇幅有限的加急密信,还着重提到了一个人的名字:完颜阿骨打。
看到这个名字出现,杨逸心头不由得浮起一种诡异的感觉,完颜阿骨打,完颜阿骨打,你终于还是冒出来了!
而且比原来的历史早冒头了十年,现在历史是改变了,但完颜阿骨打不但没有被淹没在有历史的洪流之下,还而更早的冒头了。
杨逸顾不得多想,收起密信使匆匆赶往政事堂。
不出所料,政事堂里,除被关在武成王庙的李清臣之外,三省宰执都到了,六部的衙门在皇宫大门对着的御街千步廊,也已全部派小吏前去通知。
见杨逸赶到,章惇略带不满地横了他一眼,不过还好,关键时刻总算是见着人了,章惇先开口向他问道:“任之,此事你怎么看?”
杨逸倒时显得云淡风清,在下首找了个位置坐下答道:“章相公,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天下没有太多的侥幸,耶律延禧兵败,不是咱们一早就预料到的事情吗?”
杨逸这话让在坐的章惇、许将、蔡卞等人微微怔了一下,准确地说,耶律延禧兵败不是大家预料到了,而是杨逸这个鬼才预料到了。
去年耶律延禧要御驾亲征时,杨逸就断言他必败,如今还真被杨逸给说着了。
众人看向杨逸的目光不由得有些复杂;毕竟不是件小事,杨逸等于是一早就给耶律延禧断了生死,这种预判能力是令人敬畏的。
三十多万大军啊!这已经是辽国八成的兵力,就这么扔在了呼伦贝尔大草原,更要命的是皇帝失踪,六成重臣被俘,这必将导致辽国行政崩溃,再难作出迅速的补救。
造成这种局面,和辽国的捺钵制度有很大关系,这种捺钵制度是一种行国统治,决策层的军政重臣一向不是留在上京城,而是跟在皇帝身边,四季轮换捺钵地;这次耶律延禧御驾亲征,就如同一次捺钵地的轮牧,辽国的决策层依旧是跟随皇帝身边,以至兵败时被长辖底给一窝端了。
而这一切,在去年似乎就在杨逸的预料之中,并一再敦促朝廷抓紧备战。难怪连章惇看他的眼神都有些异样。
很快六部尚书及太后刘清菁也赶到了政事堂。
刘清菁开宗明义地说道:“我朝列祖列宗,念念不忘收复燕云之地,为此多次亲征,付出了沉重的价值,奈何皇天不佑,以至燕云之地至今为契丹所占,今我大宋国势日盛,而契丹眼看即将轮亡,正是秉承祖宗遗志,收复燕云之良机;朝廷自去年始,便开始紧锣密鼓的备战,为此已耗费了无数钱粮,收复燕云之战,已不容再义,如今各位大臣只须商议出兵的理由、及具体的出兵时间,另有征调多少兵力为合适。”
关键时候,刘清菁一介女流,出言竟也是掷地有声。
坐中重臣又不禁交换了一个眼神,蔡卞先开口答道:“太后所言极是,燕云之地自当尽快收复,不过,如今契丹虽损军三十多万,辽主失踪,局势未明,臣的意思是再等等看,等辽国局势进一步明朗之后,我朝才好根据实情制定出兵策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