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风雨大宋 第52节(2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杜中宵靠在交椅上,微闭双目,听着如山间涧水徐徐流过的铮铮琴仿,好似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前世听音乐,总是免不了震耳欲聋的伴奏曲目,含混不清的歌词,听完了也不知道听了什么。这个世界的音乐是另一种风格,讲究的是天地间惟此一音,一曲,和着天地律动,倾听天地的声音。
这无所谓对与错,好与坏,只是对应着不同的人,对应着不同的世界,对应着听曲的人不同的心境与感悟。这个世界的音乐因天地与人而生,而不去勾引人心进入一个浮躁的虚无世界。
一曲终了,杜中宵睁开眼睛,开心地道:“小青的琴声,又精进一层,可喜可贺。可从琴音里听出来,韵律里多了一些人世的嘈杂,少了一分天外的空灵。这样不好,但小青年纪幼小,又是好事。只有能从人世间的嘈杂里超脱出来,才能领悟那份超脱尘世的意境。”
小青放下琴,眼圈红着道:“教官人笑话,我只是个凡尘女子,又怎能奏出天外之音?官人一心要听那天外之音,自然该向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那里寻。我一个风尘中长大的女孩儿,能奏出合乎音律的曲子,听着不那么难听,已是难得修来的福气,怎么能奏出官人想听的曲子——”
杜中宵笑道:“此言差矣!我们本就是凡世中人,只有经过红尘翻滚,才能理解曲子中超凡脱俗的意境。都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可若是没有红尘中的人操琴,曲子再好,也难以奏出天人俯耳的声音。小青,天予你这才华,你该好好珍惜才是。于你来说,学着那些凡夫俗子学些技巧,一切都是无用。当用心感悟这天地的韵律,倾听世人的声音,才能奏出天地和鸣的曲子。”
小青看了看坐在旁边的曲五娘,神情有些暗淡,小声道:“我在扬州弹琴的时候,总有晶晶在旁边唱曲,每次都能搏个满堂叫好。没了晶晶,我曲子弹得再好,无人唱曲,总觉得缺了些什么。以前师父教着弹曲的时候,总说曲是天地之律,歌才是人之声,现在弹曲,总觉着少了些人气。”
曲五娘脸上强堆出笑意,低声道:“这孩子自小跟晶晶一起长大,白天两人见了,难免想小时候的种种事情,说些乱七八糟的话。官人不必向心里去,过些日子她自会好了。”
杜中宵道:“小孩子才会想到什么说什么,句句都是她心里面的话。小青如此想念晶晶,想来是个对唱曲极有天分的。她和卢赛赛既然到了这里,我自会照看一二。永城是个小地方,只靠着唱曲,只怕难以赚来多少钱财。这些日子,我想在城外到码头那里,建些店铺,招揽客商,正好帮她们一次。且容我想一想,她们做什么生意合适,到时你们一起帮手,衣食无忧又算得了什么!”
曲五娘偷眼一看韩月娘面上没什么表情变化,忙行礼谢过。小青是个孩子,见了曲五娘的样子,急忙跟着过来,行了一礼。
杜中宵道:“人常说,活在世上,看老天赏你哪碗饭吃。小青,你弹琴是世间少有的人物,千万要在这上面用功不辍。不要听别人怎样讲,你只要弹得好了,哪个敢小看你。”
小青行了一礼,开开心心地谢过了。其实她年纪幼小,哪里知道杜中宵说的这些话是什么意思。人活在世上,应该要怎么活,追求些什么,小青一无所知。她的一切都是曲五娘教来,人生种种,就是看的曲五娘怎么讨别人喜欢,怎么多讨些钱财。只有这几个月住在杜中宵这里,才接触了些不一样的东西,学到了些不一样的知识。才会想一想,自己的一生,到底该活成个什么样子。
韩月娘有些倦意,对曲五娘道:“五娘,你带着小青回去歇息吧。这两日若是见到卢赛赛,便说给她知,官人会在这里给她找个安顿下来的营生,让她慢慢收了心吧。”
见韩月娘说到最后收了心几个字,面色非常不好看,曲五娘心中一凛,急忙谢了告退。
看着曲五娘和小青两人离去,韩月娘对杜中宵道:“大郎,你真要替那个卢赛赛安顿下来?”
杜中宵道:“这什么话?我替她找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安顿不安顿,是她的事。你都看出来她是个不安分的人,我又怎么看不出来?实不相瞒,最近这些日子,我想在城门到码头那里,路的两边做些小吃摊子,务必格外出新,吸引人来。那个卢赛赛若是个晓事的,守着个摊子,一生不愁。若是不肯,我也没有办法了。别人想帮她,也只是帮着想想做个格外出人意外的生意。”
韩月娘的面色缓和下来,道:“大郎如此想,我也就放心了。”
听了这话,杜中宵不由大笑道:“我不如此想,还能怎么想?夫人有什么不放心的?”
韩月娘听了一起笑,颇有些不好意思。两人从相识到结亲,到现在亲亲爱爱一家人,还曾没有碰到过这种人,这种事事情,韩月娘一被问,也觉得自己想得多了。
杜中宵想了些日子,越发觉得自己做小吃一条街的想法可行。把从城门的这段路整治出来,让牛鬼蛇神无从插手,再挑些老实做生意的人家,让他们在那里扎下根来,比现在的状况好多了。至于数量最多的客栈货场之类,可经引导他们到别的地方去,集中起来,也好管理。
这一日下午,杜中宵把程县尉、董主簿及江监当一应永城里真正算官的人,全部请到了后衙,就在花园里摆开了一两排小吃摊子。按照前世的记忆,什么要火候要手艺的菜色全部不要,只要那些简单好做又吸引人的菜式,诸如酸菜鱼、毛血旺、手把肉、豆腐干、猪头肉、各色下水,各种各样,整整摆了两大排。最关键的两条,就是重油重盐,兼且麻辣,最重要的便宜。
在两排菜色有尽头处,放了一张桌子,放了两瓶最烈的酒,和几个大盘子、
几人到来,杜中宵道:“我到这里为官多日,还没有请你们吃上一餐,饮两杯烈酒,心里着实过意不去。今日无事,请你们来,酒饮个痛快,吃也吃个痛快。今日不必上菜,那里有盘子,诸位自己去端个大盘,凡是今日园中有的,尽管放到盘里,拿了过来我们饮酒,不醉不归。”
说完,当先拿了个大盘,顺着两边摆好的吃摊,拣大块的肉,新鲜的菜蔬装了一盘,又盛了一大碗酸鱼汤,回到座位上,静静看着众人。
众人待了一会,新来的巡检寨主姚安乐见众人都不动,大笑道:“知县官人请大家吃个痛快,扭扭捏捏像个出阁的新妇作甚?没的耽误了知县好意!”
说完,拿了个大盘子,专拣那引起带着骨头的手把肉,装了一大盘,到杜中宵对面坐下。
第63章 欠债还钱
见姚安乐坐在桌边大口开吃,程县尉和董主簿相视一笑,也一起拿了盘子,去装了菜与肉,回到了桌边。见杜中宵看着自己两人笑,两人放开心怀,各自倒了一碗酒。
其他小官见长官如此做了,还有什么好客气的,各自拿了盘子,装得如山一般,到桌边坐下。
杜中宵冷眼看着众人,都是尽量多装肉,那些在里面装点些菜蔬的,多是不好意思,放几棵菜来点缀一下。看了这情景,杜中宵暗叹了口气,这个年代果然只有肉是王道。这些都是官哪,做官的都是见了肉没命地吃,更何况是普通的百姓。
什么东西好吃?这个问题在不同的时代,问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在这个时代,问绝大部分的人,都会告诉你,肉最好吃。很简单,吃肉的机会太少了。哪怕是杜中宵,要不是家里经济宽松,外面做官的只有自己和韩月娘两个人,日子也会过得紧巴巴的。做了官又怎样?这个年代,一个小小县官,想贪也没多少钱让你贪。一县几千户人家,跟他前世一个大村子相差不多,有多少闲钱让当官的去贪。
这就是时代的差距,现在的县,大的相当于杜中宵前世的乡镇,小的只相当于个村子,还要加上人口分散交通不便。治理起来不容易,想动点手脚更加不容易。
永城是个大县,不只是辖境较大,更因为其处于汴河水道旁,来往商贾众多,县城非常繁华。其实离开了县城,乡下的人口非常稀疏。杜中宵曾经估算过,这个年代的人口,大约只相当于他前世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多一点。而前世人口密集的中原地区,这个时代却显得地广人稀,包括永城这里。
这是个什么概念?望县的永城,一共不足六千户,繁华的县城,城内城外全算上,也不足两千户人家,说起来城镇化率已经达到惊人的三成以上了。这近两千户人家,就靠着汴河水路为生。
想起自己前世,家附近有个大村,三个村子紧紧堆在一起,相互只隔着一条路,三个村子加起来就有近五千户。千年的时光一对比,就知道自己这个知县是什么成色。
今天说是知县请县里的官员聚宴,实际上的情景,相当于前世的村干部聚餐?
等大家坐定,杜中宵举起杯来,领着大家喝了一杯酒,道:“难得今日聚得这样齐整,且先尽情吃喝。待到吃饱喝足,我有话说。”
程县尉和董主簿两人谢过,不再客气,抓起大块的肉,带头吃了起来。
杜中宵就怕大家吃肉不雅观,专门取的排骨部位,多带一些肉,煮得稀烂了端上来。在他的前世排骨部位比肉要贵,这个年代却要反过来,膘肥肉厚的地方才是大家的最爱。
饮了几巡酒,见大家个个油光满面,吃得差不多了,杜中宵才道:“且住一住,听我说几句话。自去年我到这里,依着州里吩咐措置营田。作为本钱,州里截留了本县税赋,我又办了一处做烟花爆竹的场务,办得好生红火。当时把县里的税赋截留下来,州里并没有说后事如何,因为营田本是州里的事。”
宋朝县一级是没有独立财政权的,原则上讲,一切出入钱数都应登记在簿,由州里检验。所有的一切收入,除了系省,与地方分成的也归于州里,县无权动用。总而言之一句话,县里收上来的所有的钱除了上贡朝廷,全部都是州里的,包括县里官员的俸禄也是州里发的,县里无余财。这还不算,那些州里官员全部有份的钱,比如公使钱,因为永城离亳州太远,基本很难拿到手里。杜中宵前世听过一句话,三生不幸,知县附郭;三生作恶,附郭省城;恶贯满盈,附郭京城。这是说的宋朝之后的朝代,宋朝的情况刚好与此相反,附郭县的官员因为能沾公使钱等款项的光,公务由州里直管,拿的钱多又轻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