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风雨大宋 第98节(2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香布连连摇头:“油也可以有来做菜么?我们山里人家,有一点油便就用来点灯,极是珍贵,却没想到还可以拿来做菜。今日在官人这里,见识了许多东西。”
物资匮乏是什么样子?杜中宵不到这里亲自看一看,自己也想象不出来。这一带的山民,不要说用油炒菜,就连用油煎的食物都没有见过。今天不管素的荤的,多是用油炒过,对于香布来说,都是从来没有吃过的美味。他几十年来吃的食物,几乎都是不见一点油星的。
山里的物资其实很丰富,但交通封闭,商业不发达,对山民就是无用之物。这个时代,有了农业便就开启了发展的道路,依托于农业,牧业、林业等等才能真正发展得起来。如果附近出现一座大城,商业交通发达,山民随便采点蘑菇都比他们放羊赚的钱多。
一边香布吃个不停,杜中宵与冯原聊火山军一带的商业。
冯原道:“黄河北岸山地地势高旷,向产好马。现在卖的毛皮土货都是小打小闹,生意要做大,还是要市马。而且过了唐龙镇,出了山地,便是水草丰美之地,其间马匹以百万数。这些蕃人用心,可从北地贩马匹过来,那才是前程。马和骆驼,一年卖上几千匹,这些人还不富得流油!”
杜中宵道:“山地以北是契丹地界,向来禁止向本朝卖马,此事只怕不易。”
冯原摇了摇头:“官人有所不知,那里虽然是契丹境内,却都是党项和阻卜部族。往些年,契丹每过两三年,便派大军劫杀一番,人人痛恨。蕃部不属契丹,从那里买了马,再转卖给我们,给那些卖马人一个借口即可。这生意若做起来,尤强过毛皮。”
杜中宵想了想,问道:“既有如此好事,怎么以前没有人做?”
冯原看了看专心吃喝的香布,道:“山间蕃人生活困苦,哪里有本钱?以前唐龙镇在的时候,那里本就是驼马集散地,远近商人都到那里做生意,一年卖到京城马匹就有数千。自从昊贼反叛,这一带的蕃落被他连番劫杀,生意才冷落下去。”
杜中宵点了点头,此事当从长计议。大同府以西的广大地区,并不是契丹人的地盘,而是以党项和阻卜人为主。契丹在那里有驻军,但对各族基本放养,每过一段时间,便派大军进剿,烧杀抢掠,连收税的手续都省了。因为在契丹治下日子过得苦,元昊稍微用点手段,便就有大量部族叛逃党项。两国的战事也正是因此而起,契丹战败,对那一带的控制才变严起来。
如果自己操作合理,让这一带的小蕃部做中间人,能跟北边的部族做生意,很多事情就大有可为。
说到底,还是要让这些小蕃部赚到钱,有了本钱才能做其他事情。而第一步,就是发展农业让这里的人吃饱。想到这里,杜中宵看了看依然吃个不停的香布。
让治下的百姓吃得饱,吃得好,这事说容易不容易,说难也不难。最大的优势,便是火山军有大量的待开垦土地,最缺的,就是人口。吸引人口的办法,还是吃。
贩运毛皮,得利的是商人和毛皮加工地,那在并州是个好主意,在火山军就不适用了。火山军现在缺的不是商业,而是生产。
第58章 真香
在黄河曲折之处,有一处渡口,名为九良津。几十年前这里曾短暂地设过榷场,与黄河对岸的蕃部通商。后来沿边设禁地,人户内迁,这处渡口便就废了。
杜中宵选的第一处屯垦地,便在渡口附近。这里地势平坦,黄河淤泥深厚,土质肥沃,是开垦农田的好地方。渡过黄河,对面山里煤炭广布,有很多露天煤矿,可以用作燃料。
程文礼与杜中宵站在黄河岸边,看着平缓流过的黄河,赞叹道:“大河在这里依山而行,在东岸留出这么一大片平地,真是天赐。这一片河滩不下千顷,若是开垦出来,火山军从此粮草无虞。”
大江大河在北半球,大多会向西摆,不断切割西岸。所以南北流向的大河,多会在河的东岸冲刷出平地,东西流向的,平地则多在南岸。这一带黄土深厚,黄河从山里出来,地势土层巧合之下,先折向西流,遇到石山,又转向南,冲出这一大片河滩,确实难得。
杜中宵看着周围,对程文礼道:“这里我大致查看过,南至军城,北至董家寨,全部开垦出来可安置近万人户。只是现在全为荒草,开垦不易。前些日子我已命人从保德军购置钢铁,打造铁器,这几日应该到了。有了铁器,开地可事倍功半。”
程文礼有些犹豫:“这里地近边关,蕃人众多,打造铁器,只怕——”
杜中宵摇了摇头:“怕些什么,这四近军兵众多,哪个身上没把钢刀防身?一点农具,没必要瞻前顾后。再者说了,契丹向来产好铁,也不靠我们。”
宋和契丹都禁止铁器出口,更多是出于限制对方武器制造的目的,两国都能自给。真正缺铁的是党项,他们以前还能从契丹买铁,两国交恶,他们没了铁器来源。
两人带着随从沿河岸而行,查看地形。这一带的黄河东岸多是河滩,有大量沼泽,对岸则紧靠着山脚。渡口之所以设在九良津,是因对面有一片平地,且水流平缓,刚好渡船往来。
十三郎和陈勤两人带了兵士,在河面上来回撑着渡船,不断试探水势。船工是从董家寨那里征调来的,在黄河里跑了一辈子船,熟悉附近水情。
站在河边的大柳树下,看着渡船慢慢靠岸,杜中宵对老船工道:“老丈,渡口设在这里可还好?”
老船工道:“回官人,这里本就是古渡口,自然合适。只是数十年不用,怕水道变迁,会出现意外而已,不得不再查探一番。依小老儿看,这边的渡口还是设在原址,对岸要略作些变动。”
杜中宵点了点头,黄河的泥沙沉积多,几十年水下情况就会不一样,变一变不足为奇。由于沿边设禁地,不许伐木,这一带的黄河泥沙不多,并不混浊,水情变化并不剧烈。
十三郎扶着船工到了岸上,到了柳树下,向杜中宵和程文礼行礼。
杜中宵看着面前的黄河,问道:“这一带的黄河宽阔,水流也不急,不知能否行船。”
老船工摇摇头:“依小的所知,从董家寨到府州,行船无碍。其他河段,险滩又多,水流又急,行船便就不容易了。倒是有盗伐大木的木排,有时会沿河而下。”
“可惜。”杜中宵摇了摇头。现在最方便的交通还是水运,河道不能行船,物资进出不便。
十三郎上前,对杜中宵道:“官人,这一带水洼遍布,里面大鱼不少。若是张网捕捞,倒是不愁没有肉吃。此地禁耕多年,草地里獐儿、兔儿也多,真是个好地方。”
杜中宵笑道:“你只管专心做活,少得了吃的吗!”
说完,与程文礼转身向马,向下游而去。
野味与鲜鱼,在物资富足的地方是好东西,现在诸物贫乏,就是另一回事了。在这里做活的,不管是军是民,大多都有些营养贫乏,换句话说就是肚子缺油水,那些野物对他们吸引力不大。他们最喜爱的是重油重盐的食物,一大碗漂着油花的面,在他们眼里比野味好吃多了。
在这一带开荒是今年火山军最重要的事情,杜中宵下了本钱,把储存的粮食调来不少,特别是存起来用作马料的黄豆,几乎全部调拨过来。不远处正在建榨油坊和豆腐坊,那才是填肚子的好东西。
沿着河边行了几里路,便就到了大本营,征集来的人分作几处,建设各种设施。
正在指挥族人修理大木的香布,远远看见杜中宵,急忙上来行礼。
杜中宵翻身下马,对香布道:“你到这里也有些日子了,可还过得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