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风雨大宋 第112节(2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杜中宵指着饺子,对高家奴和耶律不花道:“此物中原称为角子,最是美味。今夜除岁,旧年新年子时更替,吃这物正好谐音‘交子’,取个采头。不知北国可有此物?”
高家奴老实点头:“也有,只是多不用水煮,更不在年节的时候吃,不如南国常见。”
后世很多常见的食物,都是在这个时代成熟起来,饺子如此,面条、包子等等也是如此。不过吃法与后世不同,这个时代饺子最流行的是煎,其次是蒸,煮的多是馄饨,水煮饺子并不流行,最流行的是馄饨。因为历史上的宋室南渡,此时中原的饮食生活习惯,更多是与杜中宵前世的江南类似。比如房屋,包括皇宫,都是黛瓦白墙,并不是后来紫禁城大红大黄的风格。衣饰崇尚婉约,吃的也讲究精致。
所谓谐音“交子”,不过是杜中宵依据后世的说法,随口一编而已。真正原因,是在北方天寒地冻的冬天,饺子确实是一种难得的美食。这种边疆地方比不得京师,哪里奢侈到用麻油煎了做小吃。要让火山军成为这一带的中心,使蕃民人人向往,便就要从这些衣食住行的细节下手。
在生活寒酸的时代,饺子吸引人的密诀,是里面肥瘦相间的馅料,煮熟后形成的独特口感。这个时代流行的口味,跟后世大鱼大肉吃惯了的时代大相径庭,比如素饺子、羊肉饺子,并不会受欢迎。今夜寨里的饺子,馅料便是精选的上好猪肉,加入葱、姜,又用了些焯过的白菜。此时的白菜名菘,还没有卷心的品种,不过终究是冬天难得的绿叶菜,这个季节吃起来格外新鲜。
耶律不花吃了一个,眼睛一亮:“果然美味!不知里面是什么馅的?”
杜中宵道:“精选的上好猪肉,细细剁做臊子,里面又加了一些蔬菜,才有此种味道。”
耶律不花连连称赞,一连吃了好几个。契丹也大规模养猪,不过耶律不花大块肉吃得习惯,却很少吃得这么精细。特别是里面诸味齐全,是以前所没有尝过的。
饺子这食物的好处,是皮和馅料准备起来麻烦,煮食却非常简单。火山军这一带的天气,冬天包好了拿出去放着就是速冻饺子,可以保存很长时间。杜中宵还想着等唐龙镇热闹起来,到了冬天从这一带向那里卖这些食物呢。一座自由贸易之城,以后那里会有很多钱,火山军就是要想办法把钱赚回来。
一夜痛饮,第二日几个人昏昏沉沉,由兵士护送,到了董家寨。高家奴从耶律不花那里知道这里有砂糖卖,一早便就结伴出去,采购带回去的礼物。
杜中宵一个人在寨城里,把从去年占唐龙镇开始,各种与经略司和朝廷的公文取出来,对照着跟高家奴议定的文书,仔细梳理。这是一件大事,并不会就此结束。到现在朝廷一直没有提出异议,是因为经略使郑戬一力作主,宋朝又占了便宜。与契丹的交涉结束了,很多问题都会浮现,等着杜中宵解答。
比如张岊守唐龙镇用了火枪火炮,放了几轮便把契丹人轰走了,那是什么东西?唐龙镇开辟为自由贸易之地,火山军能不能支撑得起来,能不能控制住?如果真能从那里买来马匹,钱怎么出?买到马后怎么运回中原?这一切问题,杜中宵必须给朝廷明确的答案。
第98章 回京奏事
庆历七年初,河北路经略使夏竦入京,与王贻永同为枢密使,枢密院重回两主官旧制。几乎同一时间,王凯由麟府路部署,升任并代路钤辖兼管勾麟府路军马事,张岊升为麟府路部署,依旧兼任沿边都巡检使。紧接而来的,是让杜中宵和王凯两人入京奏事,火山军事务由张岊代管。
营田务里,杜中宵拿着公文,对王凯道:“钤辖,朝廷让我们乘传赴阙,片刻不可耽搁。可又要我们带上火枪火炮,待有司备询。火枪还好说,火炮沉重,路上带着哪里走得快?”
王凯道:“我看火炮也不甚沉重,无非带几头骆驼,运着去就是。朝廷既是如此定了,我们当谨慎行事,宁可多带,不可疏忽。”
杜中宵苦笑:“这一路上几千里远,无数驿站递铺,只怕无骆驼可换。”
王凯道:“多带几头就是。我军中自有驮畜,知军不必为此费心。”
唐龙镇一战的详细情形,是王凯和张岊奏报枢密院,里面对火枪火炮大大吹嘘了一番,称为守城之利器,当者为齑粉。并且说,如果这些兵器大规模应用,再也不用惧契丹和党项的骑兵。也说明了这些武器都是杜中宵所制,使用焰硝发射弹丸,制作精巧,有神鬼莫测之能。一直等到现在才让带着进京,不是朝廷沉得住气,而是没有人相信,都认为是边将夸大其词。直到夏辣入枢密院,相信杜中宵这个旧部,才让带着入京演示。这就是朝中有人的好处,不然有了功劳,也未必会有封赏。
王凯和张岊俱已升官,杜中宵不归枢密院管,要入京之后才知道会不会赏功。此时的昭文相是贾昌朝,夏竦回京,他疑心夏竦意在中书,杜中宵曾经当过他的签判,便拖了一拖。
杜中宵并不急着带火枪火炮到京城演示,这东西有用,是确凿无疑的事情。自己为知军,完全可以打造一支小型的火器军队,并不需要朝廷全力支持。等时机到了,一鸣惊人,立个大功,比现在入京好得多。倒是王凯和张岊两人对此极是重视,多次向朝廷上书。
与王凯收拾停当,对张岊交待了一应事宜,杜中宵还是有些不放心。一再叮嘱,唐龙镇那里重兵布防,但粮草要从火山军运去,不要从当地征收。城中暂时不许民户居住,等到自己回事再从容布置。
这一带武将为州军长官是惯例,张岊虽觉得杜中宵过于谨慎,还是一一答应。这几个月双方合作愉快,又立了大功,没必要在这些小事上计较。
自火山军出发,经并州过潞州,一路南下,到西京河南府已是二月中旬。乘传赴阙,一日一驿,日期都是定死的,只有极少的机动时间,杜中宵和王凯一日都没有耽搁。
从驿馆出来,看着不远处的洛阳城门,杜中宵叹道:“
到了这千年古都,却不能入内游览一番,着实可惜。等到我们回来,路上不那么紧急了,当缓缓而行,不再这样疲于奔命。”
王凯笑道:“这算得什么!两军开战,将士们行得比这快得多。我们一路上有驿馆安歇,吃喝俱是准备好的,比那时不知好了多少。等我们回朝覆命罢了,回程依着知军就是!”
杜中宵笑着摇了摇头,一天七八十里路,说起来不多,但日日如此,着实有些受不了。当然王凯说得也没错,打仗的时候,行军比自己苦多了。但现在到底没有打仗不是?
离了河南府,上了两京驿道,路就好走得多了。三日之后,到了新郑门外,杜中宵和王凯一起上表请见,歇在了城外的驿馆里。外地官员入京,必须得旨才可进城,时间长短可就说不定了。反正杜中宵两人在时限内到了城外,没有违限,其他的安排与两人无关。
此时已是春天,汴梁城外烟柳含翠,苍鹰高翔,与火山军相比,完全是两种景象。
杜中宵站在驿馆门外,看着四周的景致,路上的行人,心中无限感慨。不知不觉间,自己离开这里已经近两年了。这两年忙忙碌碌,竟然感觉不到时光的流逝。可惜此次入京太过匆忙,没有来得及给家里去信,不然让父母妻子到这里见一面也好。不知在京城能待多少日子,家人来不来得及赶来。
正在这时,路上一匹马停下,下来一个官员,对杜中宵道:“待晓,你果然到了!”
杜中宵转头一看,原来是韩绛,急忙迎上前去。陈州通判一任之后,韩绛入馆阁,后历任同知太常礼院,此时为直集贤院、殿中侍御史、开封府推官。他既带馆职,官阶也比杜中宵高,更不要说开封府推官这差遣比杜中宵的知军强了无数倍。当年的同年进士,韩绛依然是官职最高的人。
快步迎上前去,行过了礼,杜中宵道:“我才入驿馆不足一个时辰,不想子华就赶了过来。”
韩绛道:“我算过了你到京城的时限,派了人在这里张望。你一到京城,我便得了消息。”
寒暄几句,杜中宵把韩绛让到驿馆自己的住处,分宾主落座了。
问了一路上的辛劳,韩绛道:“年前你们占了唐龙镇,又击溃了契丹劫掠人马,在京城里传得沸沸扬扬。可惜火山军路途遥远,不通音讯,没个确切信息,不知你到底如何。”
杜中宵道:“说来惭愧,这一战只是放了几枪,并不曾与契丹人交战。那些契丹人深入宋境,又无粮草补充,最后冻饿而死,却是天收。后来蕃部攻破了他们的寨子,劫掠而去,投了党项人了。”
韩绛笑道:“兄弟你说得轻松,却不知京城传得多么怕人。都说你们败了契丹,占了好大地盘,都怕契丹不愤,起大军与本朝厮杀呢!”
杜中宵也笑:“这些话只是吓吓无知小民罢了,哪个官员会信?此时契丹与党项交恶,年年大战不已,怎么会为一座本不属于他们的小城擅开战端。再者说了,是契丹人深入宋境,我们处处小心,并不曾攻击他们,契丹人又能说出什么话来?自己不带粮草,支撑不住,怪得谁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