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绛笑道:“没有办法,你现在提举的京西路常平司,委实太过重要。你交待不清楚,朝旨只怕难发下来。未让我接任之前,我还不知道常平司名下有如此多的钱财。几千万贯现钱,治下还有每年收过千万贯的商铺,再加上各种厂社,待晓,我做过户部判官,也没见到如此多的钱!”
杜中宵摇了摇头:“钱多了,显得做事,可事情也多。人人都看见名下的几千万贯现钱,却不知这钱来得如何不易,要如何打理。你以后提举常平,自然就明白了。”
韩绛道:“我没有上任也明白。现在可不是以前,自你在京西路营田,这几年钱贵货轻,几千万贯现钱,当得以前一亿多贯!朝廷一年支出才多少?”
杜中宵点头:“是啊,钱贵货轻,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你来了,此事只好交给你了。”
发行钱引之前,杜中宵就算过,天下的铜钱是有固定数目的。随着工商业发展,流通中的铜钱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这些年京西路一直都是通货紧缺,成了为吸引天下货币的地方。常平司钱引是以现钱为本按比例印制,与铜钱一比一兑换,货币紧缺直接表现到了物价上。京西路发展飞速,物价一直上涨,现在的一贯钱,可以当以前的两贯钱用。
作为地方官员,杜中宵有任期,当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没有时间解决。实际上这种问题,也很难由地方官在一地解决。随着经济的发展,货币必须增加供应,但铜钱显然满足不了需要。这当然有很多解决办法,比如直接把货币变为信用货币,不再有本金。但对这个时代来说,这种统筹规划别说是地方衙门,中央朝廷也很难解决,极容易造成通货膨胀。稳妥的办法,还是增加货币储备,必用本金发行纸币的放大作用,来增加货币。信用上任,本金占发行总额的比例可以减小。
第237章 循路而来
正在杜中宵和韩绛聊着这几年见闻的时候,吏人来报,舒州通判王安石前来拜见。
与韩绛对视一眼,杜中宵道:“却是好巧,你们两人像商量好一样,今天一起来了。”
一起出了衙门,见到王安石带了几个随从站在门前,忙上前行礼问候。
叙礼罢,韩绛对王安石道:“介甫为舒州通判,缘何今日到樊城来?”
王安石拱手:“前些日子狄太尉南下征讨岭南侬智高,本州要支援粮草,送到襄州,由发运司运往江陵府。我今日正是押运粮草,到了襄州之后自有吏人交接,过河来拜访待晓。子华缘何在这里?”
韩绛道:“待晓在京西路数年,即将离任,我是来接提举常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