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风雨大宋 第270节(2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也不能轻启战端。就提出来,鞑靼各部互不统属,可由沙州和丰州出兵,翻过阴山之后,恩威并施,令其归顺。如此不与契丹开战,可以剪其羽翼,以备未来。”
祖无择道:“这是一条良计。只是鞑靼人游牧为生,千里迁徙,行踪捉摸不定。要令其臣服,必须有大量骑兵,深入大漠草原,捕获其踪迹才可以。河曲路原有游骑不少,只是被朝廷抽调之后,一时难以凑齐足够兵马。一两年后,压服鞑靼当不难。。”
范镇道:“昨日我与杜节帅说起河曲路事务,节帅欲修铁路到黑水城,兵锋直指高昌回鹘。我见节帅意向甚坚,没有提翻阴山制鞑靼方略。”
祖无择想了想,道:“黑山以北是党项庄浪部,兵临兀刺海时,其首领举族献城而降。节帅当时答应过,庄浪部降了之后,朝廷会予以支持。庄浪部要想做大,只有向北与鞑靼争夺牧场。想来节帅是想用庄浪部制鞑靼,故此舍弃过阴山方略。再者,深入大漠,要有大量骑兵,难以做到集中兵力,与节帅善打大仗的习惯不符。高昌回鹘则不同,他们是种地为生,依城而居,用兵方便得多。”
范镇道:“还有一点,高昌回鹘虽远,铁路只要修通,物资运输方便。深入草原大漠,则就没有这个便利了。有铁路这一利器,战事当然沿着能修铁路的地方打。”
祖无择点头:“正是如此。没有铁路,沙州这里就无法驻这么多兵,鞑靼人怎么会望风而逃?没有铁路运粮,数千里之遥,本朝就是占了河曲路,也难以支撑大军。”
随着铁路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铁路的好处,很多官员也认识到了铁路的战略作用。只要铁路修到了地方,很多以前无法克服的困难,就不再是困难了。党项一听说铁路修到镇戎军,自然而然就软了下来,不战而献出黑水城。就是他们也知道,那里通了铁路,宋军哪怕用人数堆也能堆死党项。更不要说以前惯用的战术,比如正面后撤,拉长宋军补给钱,而后派偏师断粮道,没有用处了。
由于国力悬殊,契丹和党项一时不敢与宋军交战,其他的小势力对宋军来说予取予夺,想怎样就怎样。只要铁路修到了那里,一切就再无悬念。
杜中宵瞄着高昌,就是因为那里是进入西域的门户。铁路通到黑水城,再进一步修到高昌,西域就再没有势力能够反抗。高昌几个大城,伊州就是后世的哈密,交河州是后世的吐鲁番,焉耆则是后世的库尔勒,天山以北要地尽在掌握。天山以南主要是于阗国,只要帮其复国,西域就已大部恢复。
西域是中原与西亚势力的争夺之地,铁路修到了那里,中原的人力物力可以源源不断到达,就占据了绝对优势。这个时候,汉唐留下的汉人势力,在那里依然庞大。与后世不同的是,现在的高昌是以汉人为主,于阗是中原一千多年的盟友,连移民屯边都省了。
第81章 故人来
胜州城外五里处,聚集了许多百姓,围观河面上的几艘船。
王普挤在人群里面,指着船对身边的人道:“看见没有?那就是中原运来的蒸汽机。朝廷要在这里设织羊毛的厂子,听说正在招人呢。”
那人道:“员外,什么是蒸汽机?”
王普道:“你怎么不知道什么是蒸汽机?坐过火车没有?没坐过总是看过!火车能跑,就是因为上面装着有蒸汽机!只要加水进去,下面烧煤,就胜过无数牛马出力!”
那人摇摇头,看着船上用油布蒙着的方方正正的东西,怎么也跟蒸汽机联系不起来。
陶十七站在船头,远远看见杜中宵站在前边码头,心中激动。自己早早就退出了营田厢军,专心在铁监做事,错过了河曲路大战。不过也不后悔,自己找到了真正喜欢的事情,也做出了成绩。
杜中宵当时建铁监的时候,是由官吏管理,后来吏员慢慢转变成了专门的管理人员,从官吏体系中渐渐独立出来。官员则由衙门指派,主要负责铁监的大方向和财务,再就是监督完成朝廷下达的任务。
技术人员开始的时候只是铁监里面自己分出来,薪资给一些补助。杜中宵离开后,苏颂开始纳入伎术官体系,郭谘慢慢完善。现在铁监的技术人员,有自己的晋升体系,独立于武职和文职之外。除了有一定的政治地位,主要是收入倾斜。除了朝廷发的薪傣,铁监会依贡献进行补贴。陶十七这种顶级的技术人员,在铁监的官员中仅低于知监郭谘,比其他的幕曹官还要高。
宋朝的官营场务,主管官员收入低于主要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是常事,大部分地方都是如此,铁监并不特殊。官员就是代表衙门监督,并不参与日常管理,与场务的经营管理是两个体系。
伎术官以前主要是医官、画师等等,相对不被人看重,政治地位也较低。随着几处铁监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他们的地位慢慢开始上升,虽然还是比不上文职武职,比以前是强得多了。
到了码头,陶十七大步迈到岸上,向杜中宵行礼:“多时不见相公,下官着实是想紧!”
杜中宵握住陶十七的手:“这不就相见了!这几年你做得很好,好得很!谁能想到当年一个当街复仇的少年,能够做到今天这个地步!”
说过几句闲话,杜中宵道:“从船上卸货,到里面安装,让他们去做好了。我在里面备了酒菜,为你接风。这么多日子不见,我们说说闲话。”
陶十七答应着,又道:“相公,除了运来的这些机器,还有经略司的一部分重炮,也已经到了胜州城。相公要及早吩咐人卸下来,免得占用车辆。这些车辆空出来,前面打仗损坏实在无法修理的,可以随车运回铁监。后面还有许多批火炮,会一次一次运来。”
杜中宵吩咐了身边的随从,道:“今日我们不谈公事,只叙私情!”
以前的装备是万兵马,现在扩展到了十六万大军,缺的装备数量不是小数。数十万大军换装,一般的枪炮一时轮不到河曲路,都分到整训的禁军去了。只有重炮,其他的军队还不会用,全部都先发到河曲路来。在杜中宵定的体系中,重炮是战略武器,由帅府直接掌握,有需要才会加强到各部。其他禁军,帅府这种高级指挥机构,还没有头绪。
河曲路是将来各帅府设置的模板,朝廷也有意如此。组织结构是以当年杜中宵的提议为基础,加上朝廷百官的意见,进行了一些修改。以河曲路为例,帅府总领全局,兼管民政,实际是经略司路,或称帅司路,大致与转运使路重合。下面的军事力量则分为三个部分,其实是三个军事路。东路杨文广,西路赵滋,中路由帅府兼领,指挥官由窦舜卿改为了张岊。中路是战略预备军,是帅府直属力量,兼镇两路。
每路兵马五万人,大致三万步兵,骑兵和炮兵各一万。由于一部分游骑和轻炮在步兵编制下,实际总的兵力分配,大约是两成多炮兵,两成多骑兵,约五成的步兵。
杨文广、赵滋和张岊现在的地位,大约相当于杜中宵初带兵北上时,每部有相当强的作战能力。现在朝廷对这些职位称呼时,一般称其为方面大将,杜中宵则为帅臣。
其余几路,机构、组织、部署基本按照河曲路改编。有的路方面大将多一些,比如河北路和陕西路有五个方面大将,河东路则有四个,河曲路最少。河北、河东、河曲和陕西,被称为沿边四路。
与以前不同的是,帅司兼管民政,方面大将则专心于军事,不再兼管民政事务。与此相对应,帅司的直属力量减少,主要是重炮,还有情报、后勤、参谋、训练等等事务所需人员。除三路大军十五万兵马之外,其余的一万人,基本就是由杜中宵帅司的直属人员组成。
朝廷做这样的改变,一方面加强了帅司对属下方面大将的牵制,另一方面加强了方面大将的独立作战能力。上下相制,属于传统的御下之道。与这样的设置相对应,帅臣偏向于有军事经验的文官,对应于朝廷的枢密院。方面大将则为武将,对应于三衙。
这样的布置不应该说错,现在一路兵马的战力太强,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方面大将的地位,对应于三衙原来的管军,已经是武臣极任。将来会不会设置部领三衙,让三衙与枢密并立,现在没人说得清。失去了用兵权,改变了统兵结构,三衙成了武力的官僚机构,与以前完全不同了。京城禁军,也可以参照边路布置,不设帅臣和方面大将即可。不管是枢密院还是三衙,没有圣旨都没有京城禁军的指挥权。或者可以只设帅司,不设方面大将,帅司驻外地即可。
皇权对于军权的防范,主要是在京城禁军,而不是沿边大军。三衙中殿前司兵马最少,但殿前都指挥使的地位最高,更高一级的殿前都检点早已只留空名而不实授,便就因为如此。
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不以沿边禁军作战为标准,而以京城禁军没有威胁为标准,最基本的作战单位多少人合适。杜中宵原来设想的是营,约一两千人的规模,现在朝中官员觉得太少。而真地以路一级为单位,则威胁太大。沿边还好,京城禁军有将领掌握五万大军,京能操控朝政了。
正是牵扯到京城禁军的设置,军队的正式编制迟迟不能确定。沿边先暂时如此,京城禁军必然会把指挥单位拆到五万人以下,指挥权与统兵权彻底分离。这是军制设置的必然,不然不难够稳定。
第82章 霹雳车
两人落座,杜中宵对陶十七道:“从叶县到这里数千里之遥,路上辛苦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