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连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高昌回鹘也是大国,但进攻伊州,最多只有几千人,过万人的军队他们凑起来就非常困难。而且对高昌回鹘来说,由于缺少后方,即使派了军队,也没有后续的粮草,守起来并不困难。宋军可是不同,居延虽然离此一千余里,后方物资充足,派来的兵马无法阻挡。
陈希明本来还想以武力阻挡宋军,等陈希亮介绍了宋军情况,说了铁路即将修到黑水城后,便就熄了这想法。铁路一到黑水城,由那里进西域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不然修到那里做什么。有铁路支撑,中原的物资可以源源不断,数万大军在那里,伊州用什么来挡宋军的进攻?
挡不了,那就享受好了。陈希明已经决定,来年亲自带人到京城朝贡,两国将来的关系,就看中原皇帝怎么想。如果宋军要修铁路到这里,那也只能由他们去。
抖了抖身上的貂氅,陈希明问彭连:“高昌那里怎么样了?到中原不通,正是他们出力的时候。如果突然派大军来,我们难以抵挡。”
彭连摇头:“没有消息。鬼谷口避风驿一直派得有人,除了十日前一支商队,再无人迹。我找高昌的人打听过了,由于龟兹战败,高昌兵力聚于焉耆,并无多余兵力进攻我们。”
陈希明点了点头:“如此最好。高昌和黑汗斗个不休,我们自与宋朝讨论他们入不入西域。”
说完,转身高声道:“走,回去饮酒!今天晚上烤一只羊,我们自己先快活!”
众人一起欢呼,随在陈希明的身后,涌进城去。不管明天如何,今朝有酒今朝醉。
胜州官衙,杜中宵、富弼、张昇以及李复圭、田京和张岊围着一张大桌,看着上面的沙盘。几个年轻的参谋,紧张地把手中的红旗、蓝旗插在上面。
杜中宵手拿一根长杆,指着儒州城道:“此城位于山外,一旦失守,耶律洪基大军就必须退回到山南去,以石门关、居庸关等地来守。据前方来的消息,耶律洪基已带大军到昌平,死守儒州。而耶律重元则带大军到了奉圣州,双方以儒州为阵地,攻伐不止。”
富弼道:“听闻,契丹在儒州布置了大炮一百余门,位置更高,架得又好,重元攻击不力。如果时间久了,重元攻儒州不下的话,耶律洪基带大军翻过山,战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杜中宵点头:“有了炮跟没有炮,作战是完全不同的。契丹人用的是我们的旧炮,新炮军中一直没有遗失,他也的工艺也制不出来。旧炮虽然差,威力却不能小觑。”
张岊看着沙盘,皱着眉头道:“幽州虽然重要,却易守难攻。耶律重元进攻的方向,只有儒州一地而已。既是如此,何不换个地方,比如去攻上京?”
杜中宵摇头:“上京虽然繁华,驻的兵马也多,却是游牧驻扎之地。耶律仁先入上京之后,派兵扫平四周,各族无不畏服。耶律重元进攻上京,则费的兵力多,而且抓不住仁先主力。此时耶律洪基在后方调集重兵攻西京,无非换一个样子,还是跟现在差不多。”
说到这里,杜中宵指着桌上的沙盘道:“契丹虽大,现在却分别集中在云州和幽州。其他地方大多自保,并不是十分紧要之地。洪基在儒州城上设炮,重元攻起来十分吃力,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当是旷日持久之战才是。对于我们来说,这一仗打得越久越好。”
富弼点了点头,道:“契丹内战,外事没有精力参与。朝廷的命令,是我们尽量不刺激,让他们自己打个你死我活!当然,如果契丹守将放肆,就应该迎头痛击!”
众人称是,一起看着参谋把整个战场摆好,把各方的旗子插上。
儒州恰好位于山前,是大同府进攻幽州的必经之地,虽然属于大同府,耶律洪基却提早派人占住了那里。现在他统大军在山后的昌平,支撑儒州抵挡耶律重元的进攻,布置相对合理。
这一战没有多少道理可讲,从大同府到幽州的道路,南边的都是宋地,只有这一条路。耶律重元只好硬着头皮,把手下的大军派到那里,跟洪基大军死战。
众人看着沙盘的布置,都觉得头痛。其他路线都被堵死,只有这么一条路,这仗打着可不容易。
杜中宵坐下,对众人道:“北边的路已经封了,帅府少了许多事情。今日诸位就在这里,仔细研判一下契丹双方的战事。到了晚上帅府备酒,我们把酒言欢!”
第121章 派人探望
看着窗外的雪花,杜中宵道:“好一场雪!这是今年的第二场雪,下过了,明年无忧。”
陈希亮道:“节帅,此地的雪其实不大,不过气候太冷,下来便就多日不化,看着好看而已。”
杜中宵摇头:“签判,话不是如此说。胜州这里地处极北之地,雨雪不多,土地贫瘠。我们到了这里之后,雨水充足,又连下两场雪,不是上天恩赐?”
陈希亮点头称是,与其他人一起笑着饮酒。
杜中宵摇头,看着窗外纷纷扬扬的雪花,乱七八糟想着心事。
今年闰七月,气候来得早,现在只是十二月上旬,已经到了最冷的时候。关外的冬天实在难熬,杜中宵曾做过知火山军,也对胜州寒冷的天气发愁。因为太过寒冷,好似一切都冻住了一样,除了火车站的火车,这里的一切都好似静止了。杜中宵一个人在胜州,对这种环境极是不耐。
今天下雪,杜中宵带了州衙里的几个官僚,到官酒楼来饮酒。什么上天恩赐这种话,不过是杜中宵安慰自己。心中真正的话,是这日子太无聊了,实在想有点事情做一做。
饮了一会酒,文同道:“节帅,下官有一同道,善画獐猿,名为易元吉。其人惟擅此技,不善为诗文,没有功名。前些日子来信一封,说有意到河曲路这新拓之地走一走,长其见识。”
杜中宵指着窗外的雪道:“他若受得了这苦寒,来了我们自然欢迎。”
文同摇头:“节帅误会,易兄要来,也是要到年后了。虽然现在有火车,出行一趟也不容易。”
杜中宵想了想,道:“好,年后来也欢迎。自然们占河曲路,这一年到处安排人手,不知不觉间就忙了一年。来年不会如此了,要好好做些事情。他来了,正好可以安排画匠,多画些小人书卖出去。”
文同点头。河曲路最重要的文化产品就是小人书了,除了最早杜中宵安排的那一本,后来又出版了几本,正好把河曲路战事画了一遍。这是文人作画的余兴节目,并不误了他们正事。
这个年代,画家的地位并不高,在城市里单靠这一项技艺,生活并不宽裕。易元吉这些人,因为需要经常外出采风游览,日子过得比较拮据。杜中宵为一路之帅,手头宽绰,只要有人来,报酬吸引人。
说起此事,杜中宵道:“来年正经的事情少,本地的百姓又不多,你们手头的正经事不多。似文同这般,愿意吸引人到这里讨生活的,是好事。我估摸着,等到春天,要做许多事情。不管是琴棋书画,只要真有本事,到了这里,过上舒适生活是不难的。诸位若是有相熟的人,可以介绍来此地。”
几人一起应诺。在杜中宵手下,他们的地位不高,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地位可就不低了。这一任幕职官做完,签判陈希亮可为知州,其他人也多可以做通判之类。文坛上,谁不认识几个擅长书画的人?如杜中宵这般,除了做官,其他本领一切皆无的人,实在并不多见。
饮了一杯酒,杜中宵道:“胜州这里,说起来城中有数千户人家,其实平常百姓占几分?说句难听点的话,现在城中的百姓,一大半都是为衙门做事,于普通城市来说甚不寻常。转过年来,要想办法吸引内地的人过来,把市面繁荣起来。百姓们做得好了,就可以把衙门撤掉,清点市面。”
录事参军戴庄道:“节帅说得有道理。不过,这里新辟之地,地又严寒,急切间只怕没有人来。”
杜中宵道:“只要有钱赚,还怕没有人来?我看来年,可以拿出几万贯钱出来,吸引人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