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彦博对度支使周湛道:“上次议论,天下钱引收归朝廷统一发行,大制小铁钱。钱引事务以前归于度支司,不知你们以为如何?此事至重,不只牵扯叶县一处,一定要小心行事。”
周湛道:“回相公,度支司以为,此事可行。不过,有几点需要注意的,必须格外谨慎。”
文彦博道:“有什么话,但说无妨。此是全国重要大事,当然必须慎之又慎。”
周湛道:“下官以为,由朝廷统一发行钱引不难。现在各路印钱引的地方,直接由朝廷管辖,统一制版,便就可以了。有些偏远的路,可以裁掉,由他路印了运过去。不过,由朝廷统一印制,还是要跟各地的储蓄所联系起来。不然一旦百姓一起到储蓄所用钱引兑铜钱,不能兑付的话,难免引起疑虑。”
杜中宵道:“这就是挤兑吗。朝廷下旨,对于用钱引换兑铜钱,应该提前知会。如果储蓄所里铜钱不足,可以要求兑换的人等上一些日子。左右不许铜钱出境,等些日子也没什么。最重要的,其实是钱引存在储蓄所里,要有利息,让存钱比放现钱有利才好。”
张方平道:“存钱有利息,便有个问题,钱必然能够生钱的。能够放贷收息,借着利差,存钱有利息当然没有问题。可钱引是依铜钱而发,铜钱数量一定,钱引就不能一直增发。终有一天,钱引会多到铜钱不足,无法增发的时候。那时,又该如何?”
盐铁使李参道:“除了铜钱,还有发行的铁钱,铁总没有不足的时候。”
杜中宵道:“依托金、银、铜等发钱,总会遇到问题,就是数目超过这些的价格。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暂时可以先不考虑。到了那时,一切都不同了,钱引不必再依托于铜钱。只要天下货物充足,拿着钱引什么都能买来,还有什么?所以此事可以暂时不考虑。”
周湛道:“只要不怕百姓一起去取,由朝廷统一印行钱引,便就没有什么。”
杜中宵道:“要想让钱引能买到世间一切货物,便不能再由度支司主持此事。如若不然,朝廷一缺钱便就印钱引,没个法度,早晚会成为废纸。应该别设一司,独立出来,专门印制钱引。储蓄所用手中的铜钱和铁钱,向印制的地方申请额度,印了能给他们。”
文彦博道:“此事牵涉极广,一时之间,难以议论清楚。只要确定了由朝廷统一发行钱引,自然会别设官员,详细讨论。此事便议到这里,真正做的时候,朝廷自然谨慎。”
众人一起称是。与以前的宰相相比,文彦博做事锐意进取,威权较重,不喜罗嗦。
议过钱引,喝了口茶,文彦博道:“上次议起叶县,众人都以为要增加官吏。最简单的办法,是由县升州,铁监单列出来,由盐铁司派人去管。此例一开,不只是柏亭监,其他铁监也要照做。还有各地的商场、官营大工厂诸如此类,都要由盐铁司管起来。那个时候,盐铁司可不是现在样子,加上其管的天下禁榷之物,权势极大。此事不小,经过这些日子,你们想的如何?”
盐铁使李参道:“臣细想过此事,如果如此做,则盐铁司需增加不少官吏。”
宰相刘沆道:“若是有利,增加官吏又有什么难的?关键是,收归盐铁司之后,这些地方是不是会变得更好,朝廷能不能多收到钱粮。如果只是增加官吏,朝廷没有好处,做了何益?”
李参捧笏:“现在天下的铁监、商场之类,一年能收多少钱,根本就没有个准数。收归盐铁司,最少有几个好处。一是天下各路之间统一由盐铁司来管,用的知道自己用多少,造的也心里有数。商场货物是从天下收购而来,有了数量,也利于统一采买。有这些好处,必然比以前赚钱多。”
贾昌朝道:“不过,军队用的枪炮、火药之类,也是从这些工厂里买来。归于盐铁司后,直隶中书之下,枢密院需要用钱才能买来。这些钱哪里来?”
杜中宵道:“这就要军队编列数字,上报朝廷,由朝廷拨钱了。以前直接拨物资,只是表面上不花钱而已,实际那么多物资,价值不菲。没有钱来做衡量,工厂也并不想做。”
贾昌朝道:“不想做又如何?朝令之下,岂容懈怠!”
杜中宵道:“太尉,想做和不想做,终究是不一样的。做的人不想做,逼着做出来,与他们想做的相比,自然会差不少。说到底,枢密院用钱,钱还是入了中书门下。不过朝廷想办法,把钱拨到军队的手里罢了。多个手续,对于朝廷来说便好管制,不是坏事。”
贾昌朝道:“现在没有拨钱的办法,此事就有些难办了。除非上奏朝廷,把这钱拨到枢密院,不然此事断不可行!没有枪炮,没了火药,军队如何作战!”
文彦博道:“事情施行,当然会想的万全。难办的岂止是枢密院,以前朝廷管下的工厂,包括修筑铁路,都是朝旨调拨。这些细节先不管,今日议的,此事是否可行。只要可行,便报到圣上裁决。具体的细节,容我们以后再议。”
张方平道:“此事虽有难处,我以为事在必行,不然太过混乱了。由朝旨调拨,所在的工厂难免推三阻四,尽量拖延。他们自己做的产品,还有许多是对外卖钱的,自然倾向那边。收归盐铁司,哪里要用就用钱去买,要的急就多加钱,工厂做事便清晰很多。”
贾昌朝道:“可军队所需的枪炮,现在朝廷并没有钱去买。”
张方平道:“现在不需要买,自然就没有钱。以后需要钱买了,朝廷自然会拨钱,何必计较这些。”
众人听了称是。贾昌朝只是以枢密院立场,强调没钱。现在不需要买,当然就没有钱,等到以后用钱买了,朝廷岂会不拨钱下来。更不要说,是不是由枢密院买,还难说得很呢。
见众人不再说话,文彦博道:“把天下大的官营场务收到盐铁司,不再归地方管辖,实际上改变极大。现在的盐铁司,只是收各地上来的账籍,要直管场务,当然要增加许多官吏。粗略估计一番,增加的官吏不在少数。除此之外,各地的场务有大有小,大的收上来,小的怎么办,都要商议。此事对朝政的影响极大,不是几句话就讲明白的。今天之后,由中书和盐铁司一起商议,拟出一个初步的办法来。等到真正施行的时候,要有许多官员参与。”
见众人都不说话,文彦博道:“好了,大事议过,便就说最后一件事。上次杜中丞提出来,地方管治,工厂跟种田为同,也跟店铺不同,需要新的办法。而且提出来官、吏、差不同,互相配合,才能管理好地方。此议圣上甚感兴趣,后来又向我提起。要在叶县施行,最重要的是两件事。一是要有合适的官员到那里去做,还有一个,就是钱哪里来。”
杜中宵道:“我在永城任知县的时候,组了一个公社,建些店铺收租,做些生意。公社赚的钱归县里所有,钱粮甚是宽裕。地方上除了官俸,必须有钱粮,才能做事情。所谓杂捐,因为各地不一,有不肖官吏向民间摊派,其实祸害百姓。不如州县统一,有办法收钱粮,不必苛责于百姓,也是一桩善政。”
第46章 工业种子
集议只能确定大的原则,具体细节还是要靠各衙门官员自己商议,不可能定下细节。现在西北战事开始,文彦博不想在叶县的事情多花心思,便就定下,依此上奏。
两位宰相和枢密使贾昌朝一起入大内上奏,其余人出了皇城。此时已是下午,官吏大多回家,皇城显得有些空荡。众人互相道别,准备各回官衙,换了便服回家。
正在这时,一个报捷士卒风一般地冲过来,准备进皇城里去。
田况看见,高声道:“你是哪里兵马?如此迅急干什么?此是皇城,小心谨慎!——哪里大捷?”
那士卒看见官服,急忙拱手:“小的该死!西北韩太尉破瓜州,收沙州,是以来的急。”
众人吃了一惊,本以为来的捷报是狄青所部,却没有想到是韩琦。韩琦以星星峡为基地,狄青在镇戎军整备大军时,他那里也出发。瓜州距星星峡三百余里,捷报到中原再除去半个月时间,显然是韩琦所部到瓜州,就占领那里,几乎没有拖延时日。
看着士卒进了皇城,几个官员一时间议论纷纷。此次进攻党项,狄青主攻,韩琦策应,朝臣的目光都放在狄青身上,而忽视了韩琦。没想到,第一次重大的胜利,恰恰是韩琦来。
告别众人,杜中宵回到衙门,吩咐了事务,便就回到家里。在书房里坐了一会,一时之间,也看不进书去,不由闭目养神。现在的重要事务,其实就是三件事。第一件是西北战事,关心即可,操心太多也没有用处。第二件是叶县改革,朝臣不太看重,杜中宵却知道,此事对未来至关重要。最后一件,是杜中宵一直没有碰的,即由于上半年皇帝的身体出了问题,朝臣要求建储。
西北战事,狄青的战略过于保守,没有意外的话,很难短时间结束。下年才攻到灵州,党项经营了灵州数年,哪是那么好打的?想太多没有用处,静观其变即可。
建储一事,今年赵祯病了半年之久,又没有活到现在的子嗣,多有臣僚上请。赵祯都是对奏章留中不发,既不表示反对,也不表示赞同。不过多次派官员祈祷,显然是存了自己生子嗣的希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