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风雨大宋 第344节(2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王安石想了想道:“不知现在的工厂,跟以前的场务有何不同?需要如此郑重其事?”
杜中宵道:“不能说不同,而是因为数量、市场,发生了根本变化。叶县的工厂,是随着铁监的发展而出现并发展起来的。跟原来的场务比,有几个不一样的地方。第一,他们是从铁监买原料,再自己加工一些,生产出货物卖出去。进来原料的价钱,跟卖出去的货物的价钱的差价,是他们获利的来源。再一个是,工厂里一般有机器,使用机器生产。工厂的价值,大多是由他们拥有的机器决定的。还有一点工厂是雇佣人生产,给雇来的人发薪俸,其余不管。其中要注意的有两点,一是他们买进零件和半成品,卖出去成品,两者间的差价对工厂来说致关重要。还有一点,工人是雇佣来的,只付钱,不管其余。”
王安石想了好一会,觉得确实跟以前的场务有区别。但感觉上说,差别并没有杜中宵说的那么大。
杜中宵道:“所以开办工厂,有两个条件。一是要买到零件和半成品,再一个要有销售市场,这两者缺一不可。之所以工厂取集在叶县,便是因为旁边的铁监提供了这两样。铁监要销售货物,成品和零件的产能是不匹配的,其实由于机器多是专用,也无法匹配。多出来的零件只好卖出去,不然机器就只能闲在那里,相对来说不经济了。旁边的工厂,便就借着助这些零件,生产铁监并不生产的东西。而铁监货物对外销售,吸引来了全国的客商,又形成了现成的市场。”
王安石点头:“这两样东西,倒确实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
杜中宵道:“当然,只要叶州那里的铁监办的红火,开的又早,赚的钱多,几乎一应俱全。其他地方再建铁监,很多就没有必要再建了。叶县的工厂重要,还因为另外一个原因,规模。大量的工厂聚集一地,天下人人皆知。到这里来,就能买到某类货物,让他们的货物不愁卖。随着铁路连通天下,叶县处于铁路线的要地,交通方便,便于销售天下。所以只要朝廷措施得力,那里的工厂应该越来越多才是。”
听了这话,王安石不由笑了笑:“能多到多少?终究只是一州之地。”
杜中宵道:“多到多少,现在可不好说。若是那里能把天下的机器生产占住,数额相当惊人。工业产生财富的能力,可不是农业可比的。将来有一天,那里的商税超过开封府,也不是不敢想。”
王安石吃了惊:“开封府首善之地,岂是其他地方可想?”
杜中宵道:“开封府商税多,无非是人口多,天下的官吏公卿聚集此处,有钱人多。市面上的店铺卖货物给这些人,自然也就多,是以商税收的多。叶县那里,市场可是天下。天封府的人口再多,能够跟天下比?要不了多久,叶州商税超过开封府,没有什么奇怪的。”
其实开封府这几年,借着铁路修建,作为天下铁路的中心,得到了很大发展。由于地处要津,这里也开了一些工厂,不过跟叶县那里无法相比就是了。如若不然,现在叶县就超过开封府了。
王安石知道叶县商税不少,但若说比过开封府,却无法想象。现在叶县的工厂,由于没有相应的管理措施,收税不多。特别是许多地方还有收实务税的传统,货币又不足,导致官府得到的好处很少。
见王安石还是疑惑,杜中宵道:“你此去叶州,最重要的就是把工厂管起来。一是管钱,怎么从他们那里收税最合适。现在一般都是收住税和过税,大宗货物各州各县置场,工厂不适合。他们从铁监里买原料和零件,实际无法收税。卖出货物,不在货场,若不是走铁路,也无法收税。”
王安石道:“若是如此,直接派人按他们生产的货物收税,总该行了。”
杜中宵摇了摇头:“工厂日常总不能派人常驻那里。再者说了,货物卖出去,价钱不一,有的赚钱多,有的赚钱少。买原料和零件,价钱也是变的,所以没那么简单。此事其实非常复杂,一时间根本无法说清楚。只有你到了那里,知道了工厂怎么经营和生产,怎么发卖货物,怎么赚钱,依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想出收税的办法来。既不漏了朝廷税收,也不要影响工厂发展。”
王安石点了点头:“看起来,此事并不容易。中丞一时间说不清楚,这样的事情可是不多。”
杜中宵道:“确实如此。一时之间,我也想不出万全办法,怎么收工厂的税,又难让他们健康迅速地发展。新的东西出来,总要有仁能之士,花上一段时间,才能一切顺利。最要紧的是,既要收税,还要让工厂一定赚到钱,越开越多才好。”
说完,与王安石喝了一杯酒。放下酒杯,道:“等到天下钱引统一由朝廷发行,铁监的货物全部收钱引的时候,才能看出来,现在铁监这些工厂对朝廷有多重要。以后天下钱粮,越来越多会从铁监和民间工厂收,田税不似从前重要了。所以工厂如何,对以后越来越重要。”
王安石叹了口气:“自从中丞到京西路营田,这几年天下变化着实是大。朝廷的钱粮,越来越多地从官办场务、营田务、商场之类的来,再不似从前了。我熟悉了这些,却才知道原来有叶县这种地方,原来还可以开工厂。才知道现在许多地方,种田都用上机器了,比以前强了许多。”
杜中宵道:“介甫,这个世界已经变了,许多事情不再似从前。对内,有了工厂,有了铁路,这几年变得厉害。对外,似这次狄青攻灵州,仅因为行动迟缓,今日便朝论纷然。而十几年前,数十万大军对党项无可奈何,又怎么样呢?似我们这些人,正当壮年,必须跟上变化。如若不然,十几年后,便会在朝廷中格格不入,那个时候就尴尬了。”
王安石道:“我也如此想。看今日朝上,对于党项战事,大臣们多是因为刘几获胜,韩琦大军围甘州,才对狄青行军不满。至于这仗到底该怎么打,就连两府大臣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包括文相公,对于前线的战事,都不能理得明白,实在让人唏嘘。”
文彦博刚过五十岁,正是壮年,本应该诸事精通。但此次党项战事,暴露出来,他对于军事一窍不通。只是他脑子清楚,韩琦和刘几的胜利,让他知道该要取什么策略。
现在朝臣,大多不都是这样吗?新的事务,有多少人能够迅速接受?随着形势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跟不上形势。杜中宵这些人,登第十几年,三四十岁的年纪,即将要登上历史舞台了。
王安石一直在东南为官,错过了铁监发展最快的几年,对于工业所知不多,算是他的短板。但他脑子清楚,熟知民情,此次到叶州去,如果做得好了,以后前途无量。
对于叶州,杜中宵觉得有许多事做,但一时之间,也无法跟王安石一一交待。一任三年,他这三年间,如果能把工厂管得明白,形成制度,就已经了不起了。
第59章 两军会师
转过身,看着身后的山峦,韩琦道:“这就是胭脂山,再过去,就是凉州地界了。以前,在书上多次看见这个名字,心向往之。今日得见,实是幸事!”
赵滋道:“前方侦骑来报,凉州守将已经弃城而逃,我派了一队骑兵,过去接收凉州城。占了凉州之后,可以派小队人马东行,看看能不能与狄太尉联系。按照时间,狄太尉兵马该到黄河了。”
韩琦摇了摇头:“依得到的朝报看,狄太尉行军不太顺利,进展缓慢。现在大军能出天都山,已是万幸。此去凉州三百里,路上已无大股敌军,我们可以倍道而行,尽快到那里吧。”
赵滋道:“自破甘州,其实贺兰山以西,已经没有了党项大军。前几天得到的消息,兰州附近的卓啰和南监军司,守军也已经弃城而逃,实际放弃那里。现在最要紧的就是派遣骑兵,打通到镇戎军道路。”
韩琦点头:“卓啰和南一逃,党项实际放弃了河西和河湟,缩回兴灵两州。我们在河西,狄太尉大军在河东,到时两路夹西,直取兴灵两州!”
说完,抬起头来,看着周围的起伏的山峦,不无感慨地道:“朝廷初定党项方略,最初是让我帅河曲路兵马,自北边攻山河关,与南边镇戎军的狄太尉南北并进。见了杜中丞,他提议由星星峡出兵,一路东来。路虽然远,却正是党项薄弱之地。这一路东来,党项守得最坚决的甘州,也不过一日时间,就攻下来了,其余地方不值一提。杜中宵拓河曲路,恢复西域,征战无数,对于这些势力,实在知之极深。一切都如当初他所预料,并无大战,简直就如行军一般。”
赵滋道:“自随州向北救唐龙镇,征战数万里,最要紧的一仗就是顺化渡一战。本朝以三万人迎战六万人,全歼其军,自此再无大战。杜经略取西域,其实就是如此,只是行军而已。所谓大战,黑汗军队根本无法还手,便被全歼。我们现在用枪用炮,周边几国,哪个是对手!”
韩琦笑着摇了摇头道:“将军,不一样的。你自随州便就跟在杜中丞身边,这么多年,一直都是如此。就是全军整训的时候,你这一军受到的影响也是最小。你以为,其他的军队也是这样?若是如此,朝廷早就灭党项,去取幽云了。狄太尉那里,三十万大军,实际上是最难的。”
赵滋哪里肯信。自己最早调到杜中宵手下,从营田厢军招人,一步一步练起来。当时全军可以说是什么都没有,都能练成如此强军,怎么禁军反而不能了。
韩琦不再多说,打马前行,直向凉州而去。甘州之战,宋军步兵第一次进攻就登上城墙,在城墙上射击下边的党项人。后边就不必说了,党项军队很快崩溃,逃出东门。宋军骑兵尾随追击,不足百里就全部歼灭。消息传了出去,附近州县的党项军队尽皆出逃,一直到贺兰山都没了对手。
赵滋这支军队,因为全军整训时,调出去的人就不多。留下了骨干,补进来了士卒,实际是现在宋朝最强的一军。韩琦带着他们,一路东来,党项人根本就不能阻挡。由于建制完整,指挥体系齐全,韩琦不需要在具体指挥上费心力。此次进攻河西数郡,实在轻松得紧。
三日之后到了凉州,收拾罢了,韩琦刚到官厅,已在那进而的赵滋道:“太尉,侦骑来报,刘太尉已经攻下应理!凉州到应理的路途,已经通了!”
韩琦听了大喜:“如此,那刘太尉已经攻破西寿监军司,出了天都山?”
赵滋道:“是的。刘太尉与狄太尉分兵,带兵五万攻西寿监军司,一战而胜。大军翻过惟精山,兵临郭家渡,兵不血刃而下应理。据说有朝旨,刘太尉五万兵马,归于太尉之下,不再隶狄太尉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