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琦点了点头,举起酒杯与众人喝了一杯酒。说到这个份上,众人心里都明白,此次两府的调整意味着什么。枢密院全是文臣,但都是有多年在边缰军事经验的,可以变革禁军。韩琦回朝为相,同样有与枢密院配合的意思。正如杜中宵说的,必须一举成功,不能有任何疏漏。
包拯道:“禁军中许多将领士卒,自立国起,便举家从军。他们这些人,合适在军中的,着实并不多。要想整训禁军,必须先解决他们的去向。不然一作乱,京师不稳,还怎么整训?”
杜中宵道:“我练营田厢军,便是二十万厢军没了生计,在京西路营田,里面选出三万人。现在无非故技重施,还是营田罢了。铁路修到了江陵府,荆湖北路交通便捷,正是开发的好时候。狄青大军回京之后,便就重新整训。合适的编入禁军,不合适的去荆湖北路营田。以西边江陵府、东边鄂州为中心,布置营田人手。同时编练禁军,对付南边的梅山蛮。禁军缺的人数,重新招募。”
韩琦道:“如此做,对天下影响不小。而且数十万人南下营田,需要的钱粮不少。”
杜中宵点了点头:“开发两湖,当然要许多钱粮。这几年朝中的钱粮充足,只是进攻党项花费了一些。不对外打仗,仅是营田两湖,花的应该不多。”
韩琦道:“太尉,此事有没有禀报圣上?可是已经定下来了?”
杜中宵道:“已经禀明圣上,若无意外,就是如此了。能够安排这么多人的地方,只有两湖。而且营田有先例可循,现在京西营田务的士卒,日子过得可以比禁军士卒好,他们比较容易接受。”
韩琦叹了口气:“若是如此,这几年朝中最重大的事情,就是此事了。”
包拯道:“两湖多沼泽,河流纵横,禁军去了,不知能不能习惯?”
富弼道:“此事就不必考虑了。数年前狄太尉平侬智高,许多军兵留驻广南,并没有什么不妥。”
杜中宵道:“是啊,国家大政面前,纵有不妥,也只能委屈了。这一次不完全整训禁军,再留下什么隐患,数年之后怎么与契丹作战?契丹地方万里,带甲百万,可不是党项可比。”
说完,举起杯来,与众人饮了一杯酒。一时之间,几个人都觉默,思索着此事。
杜中宵曾经在京西路营田,而且大部分时间以襄州为中心,两湖已经有了开发的基础。此次把拣汰的禁军发往那里营田,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最稳妥的做法。
在后世,两湖地区人口稠密,物产丰饶,这个时候却还没有开发。杜中宵在襄州的时候,附近便有大量闲地,安置许多人口。再向南的两湖地区,由于湖泊河流众多,沼泽遍布,人口更少。此时两湖地区最大的问题是蛮乱,尤以潭州附近的梅山蛮和辰州蛮族为众,时常作乱。要开发两湖,就必须要平定那里的蛮乱。裁汰的禁军,虽然不合要求,平定蛮乱还是合格。
想了一会,韩琦道:“若要营田两湖,就必须要平定蛮乱。太尉以为,谁去合适?”
杜中宵道:“狄青军中,名将众多,选几个不适合整训后的禁军的人去就是了。蛮乱难平,主要是地势险要,不方便朝廷大军长时间驻记。对于营田来说,这些都没有什么。”
几个人点了点头,感觉是这个道理。蛮乱跟北方的契丹没法比,人数本来就少,又没有基地,没有纵深,只要朝廷狠下一条心,不难平定。多派将领,正适合那里。
第122章 新的时代
韩琦三人听杜中宵话里的意思,未来禁军整训的大局已定,都出乎意料。本来今天,三人只是想着来叙一叙别情,说些闲话,没想到有这么重要的消息。
富弼道:“其他一切好说,只是狄太尉此番回京,后续任何职,倒是难办。”
韩琦道:“京城之中,位高禄厚的闲职,又不是没有。”
杜中宵摇了摇头:“狄太尉以后如何,是圣上宰相关心的事情,我们初任新职,不必费心。”
狄青此番是获胜归来,虽然不再是数年之前,平了侬智高回京的风光,还是大胜回京。以后高官厚禄少不了,但短时间内,不会再让他掌军权了。
喝了几杯酒,包拯道:“却不想,此次回京城,觉得一切都变了。”话语间甚是感慨。
韩琦道:“中丞在河曲路数年,难道还看不出来吗?杜中宵自救唐龙镇,拓地万里,兵马无敌,朝中自然是应该变的。这些年,河曲路集中许多优秀将领,将来都是要大用的。”
几个人一起笑。这话说得不错,此次人事变动,河曲路的官员都得到了重用。富弼和包拯,一个是枢密副使,一个是御史中丞。韩琦刚好赶上杜中宵立功的时候,也升为宰相。一切都很明显,将来不同了。
杜中宵看着旁边的花草,看着蝴蝶在花从中飞舞,一时间竟然有些恍然。庄周梦蝶,自己竟一时间分不表这是真是假。来到这个世界十几年,现在是真正大成的时候。
韩琦道:“接下来的几年,就是营田两湖,整训禁军。除了此事,朝中好似没有大事了。”
杜中宵道:“怎么会没有大事?对于枢密院来说,自是如此,本来变管军吗。但对政事堂来说,朝中大事还多得很呢。去年我初入京城没多久,任御史中丞的时候,接到了状子,去叶县查看。后来派王安石为叶州知州,整顿地方。到现在半年过去了,虽然不能说诸事顺遂,却大致平稳。去年叶州的商税,超过了开封府,这可是一等一的大事。”
韩琦吃了一惊:“叶州地方狭小,商税竟然超过了开封府?”
杜中宵点头:“不错,而且超的数额还不小。开封府是什么地方?商税被叶州超过,可见天下钱粮多有,只是收不上来罢了。有了叶州的例子,天下地方,只怕也要跟着变了。”
听了此事,韩琦只觉得甚是魔幻,怎么也想不明白这种事情是怎么发生的。
开封府是天下首善之地,有朝廷众官在这里,有数十万大军,仅仅这些一年就有多少钱粮?与开封府比起来,叶州什么都没有,人口也少得多,商税怎么收上来的?
杜中宵道:“现在天下工厂,有一半在叶州,商税超过开封府不是天经地义么?论赚钱,还有什么比开工厂更加赚钱?王安石到了叶州后,清理了治下工厂和民户,完善税收,这个结果是很正常的。接下来,就是朝廷如何把叶州的经验推广到别处,多收钱粮。”
包拯道:“有了钱粮,天下间也就没有难事了。开发两湖,更加容易。”
杜中宵道:“是啊,钱粮是天下根本。只要钱粮不缺,许多事情都容易了。有人有地,开发两湖缺的不就是钱粮吗。叶州发展到今天,那么多工厂,正好支撑开发两湖。”
王安石到了叶州之后,把治下的工厂全部管了起来,税收规范起来,去年商税超过了开封府。此事影响很大,今年朝政,便就是如何学习叶州的经验。叶州处于天下之中,地理位置优越,但对宋朝来说还是不够。东西南北,总要再出几个叶州才好。
朝廷财政情况好转,灭了党项,有皇帝的信任,这才是杜中宵真正敢全面军改的底气。
除了两府,三衙将领也即将大规模变动。只是两府官员换人,还要商量而已。当时在河曲路时,杜中宵定的军中将领,本来是流官,几年一任要换人的。后来全军整训,朝廷意见不一,此事便一直拖了下来。现在杜中宵做枢密使,主持军改,将领会大规模调任。
韩琦这几年多是管军政,对于朝政不熟。今日听说叶州商税超过开封府,极是震惊,不住问杜中宵叶州的事情。有了这一个榜样,天下其他地方发展起来,那还得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