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风雨大宋 第379节(3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山中蛮民,大多都还处于刀耕火种的时代,生活相当困苦。世上的事就是这样,不是山外的人过得好了,山中的蛮民就会主动归化。实际上他们大多都是归属于一些土王大户,类似于奴隶,对于山外的世界也不熟悉。朝廷不主动进攻,那些地方就很难改变,大山限制了山外人的脚步,也限制了山里的人的眼界。他们处于另一个世界,大军不进去,双方的沟通就很少。
杜中宵规划的两湖营田,主要是围绕洞庭湖,分为湖东湖西。权衡过后,首先开发湖西,本就是乘着军队新被裁汰,还有战力,平字蛮乱为主。
李参饮了酒,道:“想平蛮乱,要紧的还是要营田。只要营田务在那里扎下根来,周边能够足兵足粮,蛮乱也就起不来了。只是禁军的士卒,许多数代都不知稼穑,并不容易。”
王罕轻抚须髯,道:“提举此话说的是。禁军士卒许多是世代为兵,一两百年活在开封城里,哪里还知道种田的事情。耕牛、农具、种子,朝廷都可以供给,可种田的手艺没有办法。杜太尉在京西路营田的时候,编的有种田的册子,提举最好带一些。”
李参苦笑摇头:“知州,这些裁汰下来的士卒,本就是不愿进军校学习的,他们哪里看得进书?此事只能心中有数,找些人去教了。”
听了这话,其他几个人一起苦笑。禁军虽然也有老弱,但与百姓比起来,身体并不差。百姓能做的农活,营田的军队当然可以。但是,他们有力气,却不知道怎么做。插秧耘田,这些禁军能行吗?
第153章 有人来,有人走
新曹门附近的军营,聚着新招来的士卒。有的人诚惶诚,站在一边想心事。有的人兴奋异常,东张西望,看着周围风景。几个将领带着效用,在那里查看名册,勾稽人数。
一个十八九岁的少年,兴奋地看了看四周,对身边的人道:“敢问兄台高姓大名?家在何处?”
另一个人冷冷地看了看少年,道:“你自己怎么不说?”
少年拱手:“在下孙衍,齐州人氏,今一十八岁。看了榜文,军中招兵,竟然就过了。”
另外两人勉强道:“我是崔乐,这一位是丘海成,俱是汝州人。也是此次招兵,一起进来。”
孙衍道:“见过二位。听说现在从军只是五年时光,还月月有钱发,着实是不错。”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