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亮拱手称是,道:“微臣也是这样想的。”
禁军大量驻扎在沿边三路,军纪着实是一言难尽,在民间的风评不好。京城里面,前面对党项作战时,数次失败,京城里的人也瞧不上禁军。因军服是红色,称之这“赤佬”。杜中宵的河曲路大军,一直驻扎在边路,名声倒好,只是京中的人不熟悉。
赵祯对杨文广道:“禁军整训,现在看来,除河曲路外,六十万人要换过大半。李太尉去招新人到军中,太尉则要看着练好新兵,两三年后,禁军要换过一种样子才好。”
杨文广拱手:“臣定用心做事,不负陛下之望!”
田况道:“两三年后,契丹也该完全消除两帝争立的影响,正是强盛的时候。我们练出强兵,去对最强的契丹,不是易事。”
富弼道:“正是要用堂堂正正之师,击败最强的契丹,让天下看一看!”
赵祯笑道:“若是能选,谁不想在契丹最弱的时候,再去打他?可观耶律洪基自登基来,做事甚有章法,不是什么昏君。那没有办法,只好在契丹正强的时候去碰一碰了。此次整训完毕,八十万禁军,众卿以为,与契丹作战如何?”
杜中宵道:“八十万禁军,足够恢复燕云。不过,契丹田土纵横万里,治下稳固,一时之间想灭掉不易。只要取回燕云十六州,夺取其富庶之地,可以留待后来。”
赵祯点头:“不错,契丹立国一百五十年,治下地方万里,契甲百万,不可小视。能够恢复燕云已经是了不起的功绩,朕何敢望太多!自安史之乱后,中原再不履北方,百姓两百年间不知中原朝廷,不容易的。纵然八十万禁军,要想败契丹,想要做到还是很难。”
杨文广道:“要想做到,必须禁军整训过后,不再似从前。以前的禁军,只能小战,一到与大军作战时,往往就会出乱子。契丹是大国,一有失误,极给挽回。”
君臣一边饮着酒,一边闲聊着最近禁军的整训。后苑里鸟语花香,甚是放松。
饮了几杯酒,赵祯问杜中宵道:“太尉以为,此次整训,要做的好时,应该如何做?”
杜中宵想了想才道:“陛下,臣以为,要严格要求,快进快出,切不可蹉跎。臣叫这种练法,为快速迭代。也就是从最底层的将领开始,要多召人进军校,学习过程中多考试。凡是数次不过,迅速安排到其他地方去。因为招的人多,到了最后合格出来的,人数总是够的。如此才能在短时间内,选拔出足够的合格人才。有了足够的基层将领,一切才有可能。”
田况道:“可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他们不能学会,而是需要较长的时间。淘汰得快了,总会错失许多人才。于朝廷来说,培养一个将领不容易,岂能够如此做?”
杜中宵道:“此话不错,有的人就是要较长时间,才能学得好。也有的人,需要特殊机会,才能表现出能力来。可是现在不同,需要短时间整训完成,等不得。那些被误淘汰掉的人,只能是运气不好,没有办法。以后禁军整训完成之后,军中不似现在那么缺人,才可以不如此。”
杨文广道:“太尉的意思,是如在随州练兵时那样吗?”
杜中宵道:“与随州还是不同。那时如何编制、如何指挥、如何作战,都要学的人试出来。现在一切教材都有,照章学习就是。凡是军校里的学员,不拘年限,只设等级,以考试定去留。考得过了的,便就升到上一极去,考不过的接着学。如此,才能最快地选出人来。”
李昭亮听了皱眉:“古人有云,猛将必拔于卒伍,如此快速出来,如何统兵?”
杜中宵道:“军校出来的,又不是必须统兵。现在的军中,有大量的庶务官,还有大量的参谋、军情等军官。这些人不是统兵官,对于知识的要求又高,军中又紧缺。要想把新军制的职务填起来,没有大量官员加入是不行的。只有这样快速选出人来,填充衙门,后续才不会缺人。毕业之后,优秀军官可以先以低职任高官,把这些专业衙门填满。以后的指军官,再从中选人,逐级历任就是。”
第155章 机宜司
下了朝,李璋回到枢密院,进了自己衙门。此时新的房屋还没有盖起来,机宜司挤在一个小小的院子里,塞得满满当当。门口有士卒镇守,闲人不得入内。
进了衙门,路上的官吏士卒都向李璋行礼。李璋微微点头,进了自己的官厅。
进了官厅,李璋微微出了口气,在案后坐了下来。主簿白敬轩进来,向李璋行礼:“太尉,河曲路调来的军官将领已经到了,在西边的房里安顿下来,显得有些挤。后续如何做,还请太尉吩咐。”
李璋点了点头:“知道了。你先下去吧,稍后我过去看一看。”
白敬轩出去,李璋看了看桌上的公文,一时觉得头大。自己虽然管军多年,却不似现在,每天许多公文,很多都一头雾水,不知道什么意思,也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主簿是特意从河曲路帅司调来的,是那里的一个老吏,出职为官,来帮李璋。每日的公文白敬轩都会分门别类,放在李璋案上。
强行平静心神,李璋把案上的公文又看了一遍,大多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站起身来,李璋在房里来回踱步。一时之间他真想告诉白敬轩,不只是把公文放在这里,最好还要写上意见,只要李璋在上面画是或者否就可以。以前统军,军中就是这样,哪里有几件公文是需要自己处理的。
可现在不一样了啊,李璋叹了口气。现在的枢密院,特别是机宜司,许多事情就是公文,主管将领不熟悉还行?而且事务全委下面老吏,一旦被皇帝知道,必受重责。更加不要说,赵祯安排李璋来主管机宜司,本就是要掌握天下军情,做不好怎么行?
出了官厅,李璋到了旁边的一排房里。一众将领叉手行礼,迎了李璋进去。
进了房间,李璋首先看到半铺在桌子上的一张巨幅地图,如果没看错,应该是大同府周围。
指着地图道:“这是大同府一带?以前虽然有地图,却没有这么详细的,你们用心了。”
石卫叉手:“太尉看得不错,这就是大同府一带的地图。我们在河曲路的时候,对面正是契丹的大同府,心思大多在那里。这地图杜太尉在河曲路的时候,就命令绘制,到现在堪堪完成大半。”
“这么难吗?”李璋一边说着,一边上前,把巨幅地图打开,仔细观看。
与以前主要是示意性质的地图不同,这幅地图是依比例尺绘制,还标有简略的等高线。整个大同府周围,地形非常详细。特别是稍微大的点的居民点都有标注,以及各种各样的道路、关隘。李璋在军中多年,一眼就看出来,有这幅地图,安排点事容易许多。
看过一遍,李璋点头:“不错,能把地图绘制得这么详细,想来用了许多功夫。”
石卫道:“杜太尉在时,对这些事情要求得严。我们不只是要把地图绘制得尽量精确,还要把契丹在那里有多少驻军,周边能提供多少粮草,能召集多少民夫,诸如此类,全部都要清楚。等到战时,参谋们便就可以根据情况,做出计划,以供指挥官参考。”
李璋吃了一惊:“这些事情如何做?只怕契丹官员,也不会知道得如此清楚。”
石卫道:“那就要想办法了。我们在河曲路,各种商队,山中猎户,经常有我们的人。他们只是打探这些消息,其余事情一概不做,一点一点收集。”
李璋道:“那岂不就是细作?若被契丹人抓住,必然不会轻饶!”
石卫摇了摇头:“太尉,也不能说是细作。他们确实经商、打猎,这些情况,只是顺便探听。太尉曾经说过,我们这些人做事,要遵纪守法,切不可引人注意。”
李璋看看石卫,又看了看其他人,心中觉得怪怪的。自己这个机宜司主将,看来做的事情,还着实有些神秘。收集情报是个技术活,既要精确,还要不引起敌人注意,可不容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