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舜卿道:“李太尉在哪里?要催他一催。”
刘兼济摇了摇头:“不心费心了,刚才我们见过李太尉,没有用处。不但是十几万大军要到,军中要的粮草、弹药,全部都不能缺。李太尉已是焦头烂额,没有重要事情,不要去烦他了。”
李复圭作为河北路禁军的后勤总指挥,要指挥整个河北路军民物资运转,忙得不可开交。他不但要完成军队转运,还有更繁忙的任务。比如作战用的驮畜,从契丹进军幽州的时候各地收集,现在正运到河北路。大军三十万,运来的驮畜则近五十万,比运军队的压力大多了。
现在的宋朝,越来越把这一战看与契丹的命运之战,投入的精力越来越大。全国的物力、财力都向河北路集中,更不要说军队。连通保州和开封府的铁路线日日忙碌,火车日日轰鸣。
灭掉党项,恢复西域之后,宋朝的动员能力有多大,其实朝廷也不知道。直到最近一两个月,全国物力开始动员,国力才开始慢慢显露出来。以前的宋朝缺马,现在则是应有尽有。不只是马匹,从西域和河运来的骆驼就有八万匹,数量把枢密院都吓一跳。
说了几句闲话,刘兼济道:“现在看来,我们三军要到河间府,非三五日时间不可。而且李太尉对人员、马匹、火炮用的火车都分别编装车,不能一军一军地走。不必急了,耐心等上几日再说。今夜我在官衙摆酒筵,请两位痛饮一番。”
贾逵摇了摇头:“三五日时间,契丹就已经入境了。唉,想起来真是心焦!”
刘兼济道:“入境又如何?他们用两条腿,最多就入境百十里。我们到了河间府,有路够的时间到前边拦住他们。现在河北路物资不缺,驮畜足够,还怕追不上他们?”
窦舜卿点了点头:“道理是这样的道理,可十余万大军,在这个时候最容易出事。但愿李太尉安排得当,不要出差子,能让我们平安到河间府。”
刘兼济道:“这两日,我去看过李太尉几次。铁路上运的人与物,我们看着杂乱,其实都是自有其道理在。我们不管怎么运,只要管好自己军中,不要乱了就好。还有,最近从西北运来的驮畜不少,李太尉本来要分到各军中,现在要到河间府再分。这些东西,要提前做好规划。”
第40章 尽歼来敌
迭里得咬了一口肉干,骂道:“直娘贼,一路南来近二百里,不见一户人家。这些宋人,难道都迁入到了城里去?此处村镇,纵然人走了,也应该有粮留下来,却怎么也找不见!”
一边的亲兵道:“粮食于农人是命根子,怎么会留下来?东边不远是乾符寨,这一带以前的岁月许多人煮盐,住的都是盐民。现在冬天,本就做不了活计,招到城中正合他们意。”
迭里得道:“这里到处都是芦苇荡,派几个人去射些野味,好歹吃些肉,暖暖身子。”
亲兵听令,自去安排人。这一带的野鸭到处都是,射起来倒是不难。
一边的契丹士卒,都在那里吃炒米。这是他们最常见的军粮,大多士卒带的都是。附近的井水有股涩味,喝起来味道不好。不过契丹士卒大多吃苦耐劳,并不在意。
过不了多久,几个亲兵拿了几只野鸭来,生了一堆火,就烤了起来。迭里得喝了一口酒,看着跳动的火光,一时间没说话。知道宋朝坚壁清野,但真南下了,发现城外一户人家没有,粮食一粒不见,还是觉得意外。怎么也没有想到,宋朝能够做得这么彻底。这要花多少钱?
其实坚壁清野带走的主要是人,粮食怎么可能全部运走?特别是沧州这里,地广人稀,又有大量盐场,运粮路途太远了。实际上村镇中的粮食,大多都被藏在了附近。若者山洞,或者有标记的地方,挖个洞就埋了。等到契丹人退了,百姓回来重新挖出来就是。只是契丹人对地方不熟,走得又匆忙,找不到而已。对于契丹人来说,找不到粮食,这一路上就分外艰难。
士卒除了带自己口粮,还要带马料,每人要带几十斤粮食。军中基本一人两骑,轮流换骑,不进攻城镇,一路向南急驰。城中的宋军看见,也不出城追赶,任由他们离去。
第二天清晨,迭里得翻身上马,问亲兵道:“一路向南,还有多久能带永静军?”
亲兵叉手:“还有三百里。不过,如果有宋军出城阻截,那就不好说了。”
迭里得撇了撇嘴:“哪个敢出城迎战?一路上的宋军,都被我们吓破了胆!大军前行,只要到了没有坚壁清野的地方,就是好日子!宋朝一向富庶,到时儿郎抢上一场,要什么有什么!”
大军欢呼称是,惊起了附近一片飞鸟。
河间府,刘几快步走进帅司,向杜中宵拱手道:“太尉,昨夜契丹人宿于乾符寨附近,今日应该就能到沧州。沧州守将来公文,将紧闭城门,不与其交手。”
杜中宵点了点头:“不交手也好。契丹人要攻我们薄弱之处,就让他们好好走一走。两日前已命永静军几州坚壁清野,他们到了,也抢不到一点粮食。若是到了那里他们带的粮还没吃完,我们就让南边的几州再封城。要想抢粮,就把他们活活饿死!”
刘几道:“到了永静军,他们不可能再向前了。一万大军,最多带十几日粮,再向南走,就真要饿死人了。只是永静军一带的守军不强,若是契丹强行攻城,不知能不能守住。”
杜中宵道:“一万骑兵,南进数百里,没带攻城器具。若是连几日都守不了,守将要来何用!朝廷已派十三郎率五万兵,沿铁路去齐州。契丹人再向南,就一头撞上去了。”
刘兼济吃了一惊:“向京东路派兵了?若是能迎头堵住,我们大军东进,可全歼契丹人!”
杜中宵摇头:“据前线来报,契丹三十余万大军,已聚到信安军,估计很快南下。前边的一万契丹骑兵,可能只是他们的前锋。我们所要注意的,是契丹的大军。是以你这里兵马,要坚守不动,等到契丹大军南下了,再去迎击。”
刘几想了想,道:“契丹不擅攻城。纵然数十万大军,还是攻不破城池。”
杜中宵道:“契丹就是不想攻城了。如果大军出信安军南下,那里没有大军驻守,总要派军队前去迎击,难道让契丹人一直到京东路?契丹打的主意,只怕就是与我军野战。”
说到这里,杜中宵指着地图道:“契丹人选的战场,据我估计,就是这里——沧州!”
看着地图,刘兼济有些疑惑:“为何是沧州?那里不是要地,契丹人若攻,我们放任不管就是。他们攻破了,也不过破一不重要的城池,等到春天自然退回去。”
杜中宵笑道:“到现在,契丹应该看清楚,这一战他们胜不了。若是能攻破沧州,春天大军退回又如何?总是攻破了城池,不算失败。七十万大军聚集幽州,契丹人想退,也不好退。若是有一场胜利,退回去就没人说什么了。经过这几日的战事,契丹人明白,攻不破我们重兵把守的城池,这仗还怎么可能打赢?能够打赢一场就好,内外有交待。”
刘几看着地图,过了好一会才道:“太尉说的也有道理。不是如此,他们从信安军南下又有什么用处?那里只适合偏师进攻,大军走那里说不出道理。”
杜中宵道:“我们若是不援沧州,契丹数十万大军,用人命填,也能把人填到城墙上。若是我们大军前去救援,正好与我们野战。只要不攻城,契丹人恐怕还是有信心打的。”
刘几摇了摇头:“野战也不怕他们。等窦舜卿、刘兼济和贾逵三军到来,加上河北路今年整训的兵马,我们二十余万大军,正好与他们决一死战!”
杜中宵出了一口气:“此事不急。等到大军来了,再慢慢商量。契丹大军若是南下,此战要一战定乾坤!只是赢他们,只怕不够。去唤赵滋来,我们商量一番。”
赵滋进了官厅,在下边落座。杜中宵道:“契丹数十万大军已到信安军附近,随时会南下。契丹人会如何进攻,我们怎么防守,此事必须仔细计议。”
赵滋道:“已命窦舜卿、刘兼济和贾逵三军,坐火车到河间府。六日之后,这三军应该会到。到时我们就有五军一共二十万人左右,迎战契丹。若再加上河北路原整训的军队,也相差不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