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太妃要躺平

红楼太妃要躺平 第31节(2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董家在地方上是乡绅坐地户,放在京城,那就是乡下土包子,能借着信息差找上顾家,已经是超常发挥,如今顾家不肯管事,他们顿时就有些抓瞎。
董元驹如今已经被关进了大理寺,虽说还没开审,但是因为这事牵扯了不少人,还将文官这个团体的面子都给下了去,不知道多少人深恨董元驹这个罪魁祸首,至于两个正副主考,那不是被董家拖下水的嘛!所以,董元驹才进了大理寺,就已经吃了不少苦头。
之前闹出这事,也不是董元驹做的主,他还不到三十,又不是老大一把年纪,科举不中已经魔怔了,非要一门心思往上走,他当时其实是不想要走这个捷径的,但是祖父非要临死之前看他中举,伯父和父亲商议一番,就给出了主意,董元驹虽说是受益人,但是他也不是主使者。
董家这边,想着的就是在不牵连董家其他人的情况下,尽可能将董元驹捞出来。董元驹也算是孝顺,尽管在牢里被人各种审问,他也是一言不发,不肯说自己伯父和父亲是主使,为此,很是受了一番皮肉之苦。董家那边费了不知道多少心思,去牢里探望了一回,回来便哭声震天,只怕董元驹在牢里就被废了。
对董家来说,这还只是个开始,很快他们就意识到,什么叫做寸步难行。
隆安侯府不想担一个不念亲戚之情的名头,私底下就叫人将董家人进京的消息传得到处都是,董家人的样貌也被人给认出来了,顿时原本赁了他们家宅子的人就要反悔,自家这样的好宅子,租给了董家,平添一重晦气,何况,周边的邻居,谁肯跟董家做邻里。因此,一番争辩之后,董家的行李家什都被丢出了门外,之后只能顶着烈日出去找宅子。
结果连牙行都不想做董家的生意,董家又不肯住到南城那边去,那里住的都是贫民,真要是过去了,被人偷了钱财,抢了东西,都没处说理去。
折腾一番,董家只能去住客栈,还只能住那种人员混杂的客栈,这等客栈才不在意董家是什么人,只要给钱就行。但是相应的,安全性也得不到保证,只得时刻得留人在客栈里面看着包裹行李。
至于在外头找人的事情,那就更别提了。
京城这边行贿受贿也有潜规则,谁家也不会明目张胆地提着银子礼品上门拜访,这不叫人说嘴嘛。京中琉璃厂那儿自有那等书画古玩店,掮客问清楚你什么情况,然后再给你找合适的路子,商议清楚要花多少钱,然后你带着钱去店里,买下一幅指定的字画,然后行贿的事情便算是完成了。
像是地方上那等直接送钱送东西的手法,放在京城,根本行不通。董家带来的钱财不少,却不知道其中的门路,而那些专门干这一行的掮客,也不怎么乐意沾董家这茬子事。到时候办不成,平白落个难堪,甚至还要影响他们的信誉。
倒是有些捞偏门的,想要借此机会骗一笔钱。只是董家这些人固然不明白京中的情势,却也没到病急乱投医的地步,他们在地方上见识的也多,前阵子到了京城,就先求上了隆安侯府。在他们看来,这等几代不降的侯门,在京中已经是一等一的人家,人家家里还出了个王妃呢。隆安侯府这样的门第尚且不肯踩这趟浑水,那些人说出来的官员名号,在董家人眼里自然不够上档次,起码也得找大理寺卿,六部侍郎尚书这样的人物吧。不过这些捞偏门的人,哪敢随便打那些大人物的旗号,回头董家发现不对,嚷嚷出来,他们本就是地痞混混一流的人物,直接被打死都没人喊冤的。
董家也有自己的小聪明,知道有些事情,可能那些大人物干不了,反倒是下头的胥吏能有办法。与其找这些不知道是真是假的官员,先将牢里那些狱吏打点好了才是正经,起码能给董元驹送点吃食药物进去,也叫那些狱吏稍微关照一二,免得案子还没判,人就废了。
素来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周勃尚有“待罪请室,始知狱吏之贵”的感慨,董家这种在京中无根无底,又铁定翻不了案的人家,在那些狱吏眼里,就是头肥羊,不宰白不宰。
董家送进去的东西,能落到董元驹手里的能有三成就算不错,不过饶是如此,董元驹日子也好过了许多,起码身上的伤得到了还算不错的医治,不至于因为这盛夏时节,因为伤口发炎化脓而死。
董家没头苍蝇一样到处找门路,冤枉钱花了不少,但是却一直没得到一句准话,只得继续奔波,短短半个多月,他们带来的钱财就已经消耗掉大半。二房还好,董元驹是二房的儿子,大家偏向他都习惯了,花再多的钱也在所不惜。大房这边却已经有些犹豫不决起来。大房是没儿子,不是没孩子,他们有几个女儿,最小的还没出嫁,原本董家就损了名声,再没了钱财,小女儿的婚事更是个问题。
董家又一心只想要男丁传承香火,不许叫家里女儿招赘。可想要子嗣,多买几个丫头,送到牢里,跟董元驹睡几次,直到怀上为止不就行了。总不能几个丫头,一个都生不出小子来吧!真要是如此,那董家也活该绝后。现在拼命想要救人,回头将家里的钱财败个干净,人还没能捞出来,那董家就算是有了后,又有什么前程可言!
董家两房如今已经开始离心,大房甚至都想要收拾东西,直接先回去算了,免得在京城继续丢人现眼,却被二房威胁,他们要是敢跑,就叫董元驹出首,说行贿之事,都是大房所为。大房这边很是被恶心了一把,偏生还真的担心罪名就这么落到自家头上,只得捏着鼻子认了,私底下发狠,不管此事结果如何,回去一定要分家,宁可让小女儿招赘,也不再去想什么董元驹兼祧之事。
在这样的氛围中,苦主的父母也被接到了京城,案子总算可以开审了!
第58章
那个倒霉的秀才叫陆显宗, 光听名字就知道家里对他寄予多大的厚望了。陆父陆母都是典型的庄稼人模样,陆母年轻的时候做过绣娘,因着这份手艺, 加上陆父的勤劳肯干,家里才攒下了上百亩的田产,能供得起儿子上学, 为了给儿子行方便,还专门买了个无父无母的孤儿回来给儿子做书童。
儿子也争气, 十几岁就考中了秀才,还是廪生, 一年能从县衙拿好几两银子,县里的先生也说儿子争气, 肯定能考上举人。结果去参加了一次乡试,原以为没考上, 他们还想着这次考不上也不打紧, 先给找一门婚事,等过几年再考也是一样。结果儿子去了一趟县城, 回来说自个要去省府问一件事情,就带着书童走了,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夫妻两个还以为儿子路上是遇了劫匪,还去县衙报了官,却一直没有消息。这大半年来, 夫妻两个根本无心农事,到处托人打听儿子和书童的消息,时间越长越绝望, 原本陆母年轻时候做绣活,眼睛就不好, 如今更是几乎哭瞎了眼,夫妻两个头发都白了,看着简直如同花甲老人一般。
两人被衙门找了个客栈安置下来,也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他们住的客栈距离董家住的客栈只隔了一条街,随便一打听就能听到。
董家在乡下嚣张惯了,一听说陆家两口子就是两个普通的庄户,顿时觉得好拿捏,当下兄弟两个商议了一番,由董元驹的父亲董兴胜去找陆父陆母。
陆父陆母这会儿正在跟书童陆墨抱头痛哭。
“好孩子,要不是你,我们显宗就这么平白冤死了!”陆母来的路上就听差役说了情况,知道陆墨这一路而来是多么困难,若是陆墨当时没有自个进京,而是回家先找他们商量,以他们的见识,说不定还是一层层告上去,到时候不光儿子的冤屈没法申诉,连同老两口自己也得搭进去。
陆父也是连连点头,抹着眼泪说道:“你给显宗伸了冤,你就是我们家的大恩人!”说着,竟是直接想要跪倒在地,给陆墨磕头。
陆墨忙拉住陆父,说道:“要不是老爷太太把我买了,我只怕都在外头饿死了!这些年,我在陆家跟少爷同吃同住,少爷也一直将我当亲兄弟一般对待,连姓都是跟着老爷少爷一起的,我要是连给少爷伸冤都不敢,我还是人吗?”陆墨被买下来的时候才四五岁,陆父陆母都是厚道人,说是将人买回来做书童,实际上是当自家孩子一般养着的。
陆父与陆母对视了一眼,有些尴尬,但还是带着一些期盼说道:“你也说显宗一直将你当亲兄弟一般,如今显宗没了,我们两口子也没了依靠,想要认你做个义子,你觉得如何?”
见陆墨没有立刻吭声,陆母又连忙说道:“我们两口子也知道,你如今跟以往不一样了,我们就是,就是……”她原本在老家那边还算是有几分伶俐,这会儿却也说不出来。路上那些差役可是说了,大家都说陆墨是忠仆,甚至是义士,哪怕他是从小被陆家买来的,但是谁敢真的拿他当奴仆一般看待。别看这年头对下面的奴仆都要求一个忠字,但更多时候都是树倒猢狲散,谁能摊上这样的奴仆,那真的是要当做门客来对待的!可以说,此事一过,陆墨只要愿意,不知道多少大人物愿意对陆墨伸出橄榄枝,甚至有机会当官,而在陆家,陆墨又算什么呢?做个养子,就继承陆父陆母那百十亩地的遗产,给老两口养老送终?
陆墨却是实心人,这会儿毫不犹豫,一头跪倒,给陆父和陆母磕头:“孩儿给父亲、母亲磕头!”
老两口顿时泪如雨下,拉着陆墨起来,哭得连话都说不出来,只能一连声地说道:“好孩子!好孩子!”又道:“你跟你显宗哥哥一样,读了几本书,就讲究起来了,还什么父亲、母亲,就叫爹娘!”
陆墨赶紧又叫了一声爹娘,就在这时,外头小二来敲门:“陆老爷在吗?外头有人求见!”
“什么人啊?可当不起一个求字哩!”陆父在老家一向与人为善,也是个老实人,到了京城,也是战战兢兢,一听什么求见,顿时就慌了手脚。
陆墨虽说一路坎坷,却也见过不少世面,这会儿说道:“爹,娘,你们先坐着,我去问一下是什么人?”
那小二拿了董家的银子,原本想要将人哄出去,弄个木已成舟,结果出来的却是陆墨,陆墨直接问道:“是什么人要见我爹娘?”
这小二自然是听过陆墨这个传奇人物的,这会儿顿时有些气短,只得老老实实说道:“是董家的二老爷!”
一听,陆墨脸色就阴沉了下来,陆父也听到了一个董字,当下嚷嚷起来:“叫他滚,咱们不见董家人,咱们家显宗被姓董的给害了,他们还有脸过来!”
陆母也跟着跳了起来,不知道从哪儿摸出一把剪刀来,有些魔怔地说道:“董家人,在哪儿,他们在哪儿,在哪儿?”她从知道儿子的死讯之后,除了伤心,满脑子都是要给儿子报仇雪恨的念头,尤其在打听一番之后,听说这个案子,判下来,最多也就是死一个董元驹,其他人根本不会伤筋动骨。她却不知道,对于有些人来说,绝了前程比要了性命还要可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