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果香里是丰年

蔬果香里是丰年 第3节(2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你让刘冬林下来,我保证不打死他!”
阮晴然笑着说:“是啊,我是研究所新来的研究员,专门研究光波蔬菜的。”
“你们把他打死了,也换不来钱,还得担刑事责任,他已经害你们损失那么多,你们再因为他被抓被关,怎么算都不划算,对吧?”
众村民一想是这个理,又骂了刘冬林几句。
刘冬林从车里出来,认真地向村民道歉:“这一次是我的错,我以后再也不给大伙瞎出主意了!”
他真这么认真道歉的时候,村民们倒不好再说他什么,毕竟当初他也没有按着大伙的脑袋去种大蒜,说到底都是自己的选择。
有脾气不好的村民骂了他几句,他下意识地想辩解几句,想起阮晴然的话,又把到嘴里的话咽了下去,由得村民骂。
阮晴然在旁说:“虽然现在大蒜的种植地太多,价钱不太好,但是现在的销售渠道很多,就算没有菜贩子,也还有电商渠道。”
村民叹气:“我们知道现在电商很厉害,可是我们这些老头子年纪大了,智能手机都用不好,怎么卖大蒜?”
阮晴然昨夜一夜没睡,虽然有初步的方案,但是还不太成熟,此时也没法跟村民们说。
村民手边还有活,很快就三三两两的散了,走之前还不再骂了刘冬林几句,却没有人真动手去打他。
刘冬林原本以为今天就算不挨顿打,至少也会被骂个狗血淋头,没料到村民只骂了他几句,这事就揭过去了。
他看着阮晴然的眼里满是佩服:“你真厉害!”
阮晴然淡声说:“不是我厉害,而是我从小在农村长大,知道他们虽然文化不太高,挥着拳头的时候看着挺凶,其实心地都善良,你越推责任,反而越容易惹恼他们。”
“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他们反倒不会太为难你,毕竟所有人都知道,你就出了个主意,事到如今,他们也只能接受这个事实。”
刘冬林看着她好奇地问:“你是在农村长大的?看着一点都不像!”
她看起来文静秀气,满身的书卷味,知性又美好,
阮晴然笑了笑,没跟他讨论这个问题,跟他一起去了钱建国家。
第6章 嘴炮第一名
钱建国住在大安村南面的一间破旧两层红砖房里,小楼前有个院子,院子里种了一些青椒、茄子和豆角,墙角边堆满了大蒜,屋檐下挂着的也是大蒜。
阮晴然和刘冬林到的时候,钱秀丽正在摘茄子准备做午饭,她看到他们的时候愣了一下。
阮晴然朝她微笑:“秀丽是吧?你爸在家吗?”
钱秀丽回答:“我爸去地里了。”
她说完又扭头对刘冬林说:“你赶紧走吧,让我爸看见你,他又要揍你。”
刘冬林下意识地缩着脖子就要往外走,走了两步,又回头看阮晴然。
阮晴然却没理他,而是随手从墙角边拿起一头蒜,掰开放在鼻子边闻了闻,笑着问钱秀丽:“你家的大蒜种得真好,个头真大,一亩地应该有五千多斤的收成吧?”
钱秀丽点头,有些骄傲地说:“我爸是种地的一把好手,他侍弄的大蒜,比村里其他家的都要长得好,个头也更大,一亩地能产出近六千斤!”
她说到这里眸光又暗了下来,声音闷了几分:“只是种得再好又怎样?今年种大蒜的人太多,地里长的越多,就越不值钱!现在菜贩子都不来收蒜了,蒜都会烂在地里,连本钱都收不回来。”
一亩地大概需要三百到四百斤的种蒜,一斤种蒜六块钱,再加上各种肥料,种一亩大蒜光是本钱就至少得两千五,还不算人工,现在一斤蒜两毛钱,按亩产六千斤算,最多也就卖一千两百块,离本钱还很遥远。
更不要说大蒜的生长周期长,从十月份播种,到来年的五六月份才收获,历经大半年,耗费了太多的人工和精力。
阮晴然掂了掂手里的大蒜后说:“地头的大蒜虽然很便宜,但是我来鲁省之前,去过一次复大旁边的菜场,大蒜还要七块钱一斤。”
钱秀丽的眼睛顿时就瞪得滚圆:“七块一斤,这么贵!可是我们现在地里的大蒜才两毛钱一斤啊!他们得赚多少钱啊!”
她在学校念书不逛菜场,并不知道大城市里大蒜的价钱。
阮晴然点头:“把大蒜的头运到菜场,有运输费,人工费,摊位费,每经一道菜贩子的手,他们还得再赚一道钱,蒜价当然不会便宜。”
钱秀丽大学会的是会计专业,这事阮晴然一说她就是明白。
菜在地头都不贵,但是到大城市里的菜场就不便宜,不管是运输成本还是摊位费,都不便宜。
她便动了心思:“我们可以拉一车大蒜到大城市卖,也不卖七块一斤,就卖三四块一斤就好了。”
阮晴然摇头:“这个操作起来比较难,一车蒜拉到大城市,运费至少得三千以上,一车至少运六吨左右,这么多的大蒜运过去之后,放在哪里?在哪里卖?总不能天天拉个小车跟城管打游击吧!”
钱秀丽一想确实是这个理,就算他们知道大城市里的蒜价高,拉一车大蒜去卖也很难卖出去。
她有些泄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