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炮火的掩护下,近万曰军分成数股实行突击,战斗终夜不停。
安家军向来注重防御,哪怕再累也会构筑三道防御工事才能休息,因此曰军的进攻一头撞上了铁板。
安家军官兵置于铁丝网的后面,依托工事,曰军不管从哪一个方向进攻都无法透入。苦战一夜后,曰军终于狼狈溃退,在阵地前扔下两千多具尸体,而安家军官兵的伤亡只有七十二人。
而在石油港杜迈的南方,为了防止曰军破坏油田,宗行真的第十集团军连夜进军,曰军纷纷溃逃。第十集团军上岸的两个师咬在曰军屁股后面,穷追猛打,根本就不给对手以喘息之机。
曰军被追急了,部分士兵在基层军官的带领下转过身上起刺刀冲锋,但很轻松就被有坦克和装甲车掩护的第十集团军官兵击退,在连夜的战斗中,曰军数次发起凌厉的攻势,但都以失败告终。
而在潘姜海峡南部地区,曰军在占碑北部匆匆构筑的多道防线被傅冠捷第三集团军和鲁雄第二十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击破,而分布在廖内、西苏门答腊及占碑各地的曰军对冷岳、麻拉登西贝、邦科等地的安家军空军伞兵部队的进攻也宣告失利,曰军始终无法集结成一个整体,导致兵力分散的曰军节节败退,中部重镇占碑城岌岌可危。
曰军的进攻和防守为什么会显得如此乏力呢?依照战前参谋部门制定的计划,预计至少会在海岸线附近僵持一周左右的时间,随后才在安家军强大的空军力量突击下,击破曰军的防线,把战火燃向苏门答腊岛腹心地区。
现在发生的一切,完全打破了以往对曰军的认识,曰军的战斗力比起总参谋部预计的起码低了几个档次。
战后总参和国防大学联合进行了课题研究,发现以下问题:
其一,曰军连续扩军,官兵素质良莠不齐,特别是在苏门答腊岛北部和中部地区布置的部队,几乎都是在曰军偷袭珍珠港后建立起来的,建成后一直窝在苏门答腊岛,没有经历过实战的考验,战斗力有限;其二,面对安家军多年连续不胜,失败几乎是唯一的主题,面对安家军的进攻,曰军上下已经成为惊弓之鸟,临战时没有誓死一搏谋求胜利的决心和勇气,反倒是对困难有着诸多的考虑,结果战时连平时训练的一半水平都发挥不出来,然后在上级军官的驱赶下,只能白白地送死。
其三,安家军装备有红外线夜视仪等夜战武器,同时还有炮兵助战,尽管没有空军帮忙,但曰军在运动中依然受到超乎寻常的打击,这就使得其进攻时进展无比缓慢,这给了安家军从容调集部队布防和增援的时间;其四,在苏门答腊岛这个丛林厚密的地区,没有普及步话机的曰军通讯联络非常困难,事实上,在曰军多路的进攻中,唯一有效的通讯工具似乎就是信号弹了,但是反作用也很明显,使得安家军的炮兵可以清楚地判断曰军的前进方向而予以准确打击。
如此多种因素综合发力,曰军兵败如山倒的现实就这么突兀地发生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