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那块牌匾怎么看怎么奇怪,要知古代字是繁体,景德帝又习得一手笔走龙蛇的草书,猛一看去,跟“奸夫淫/妇”相差无二——可不是她多想,刚挂上去,她分明瞧见半夏几个在偷笑呢。
但这么点小别扭,徐宁又不好对齐恒说得,显得她没文化,况且这句话原也不差,不过要换个情境,床笫之间,他俩有时候还真跟奸夫淫/妇差不多哩。
徐宁囧了个囧。
腊八节时,邓太后亲命御膳房熬了十来锅腊八粥,不但让命妇们尝鲜,还特意交代要分赏给那些无家可归的饥民。
太后娘娘许是一片好意,想着赏银子得经过层层克扣,还未必落得到人家手里,倒不如赐点粥实在。但,饶是徐宁也必须要说,太后娘娘养尊处优多年,跟社会脱节得太久了,这事实在办得夸不出口。
本身就不多,饥民却遍布城中,每人能分得多少?分不到粥的还得隔空称颂太后功德,恐怕怨声载道。
再者天寒地冻,稍稍见点风就冷了,难道为这个还特意开火?若跟糙米煮在一起,怕也失了滋味。
吴王妃用勺子搅了搅,“用的都是好料,太后娘娘也算费心了。”
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红枣、莲子、花生、桂圆,说八宝还真有八宝,各个大锅里且不尽相同。
问题是,怎么送出去才不显寒酸呢?
徐宁道:“二嫂家里有剩下的菜蔬么?”
大户人家采办都是个大工程,又因为用料精细,那些边角料往往被弃之不用,什么菜帮菜叶,果皮果干,乃至猪羊下水等等,多的是沾都不沾的。
吴王妃面露迟疑,“你的意思,是把这些煮在一起?”
能好吃吗?不对,她的意思是,能入口么?她可不想害得人家生胃病。那太后娘娘不是赐福、倒成造孽了。
徐宁含笑道:“试一试嘛,好歹分量充足点儿,端过去好看些。”
正好做做试验,若这项能成功,什么火锅冒菜麻辣烫之类也都不在话下了。
第104章 设计
吴王妃原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 很担心反响不好,再落个刻薄小气的名声。
但,效果却是出乎意料, 饥民们对这粥不粥饭不饭的菜汤十分热衷,甚至千恩万谢——比薄粥耐饥, 也比糙米更有滋味, 这么热乎乎的一碗喝下去,整天都不用再吃东西了。
吴王妃方才松口气, 她开始嫌不体面,用的都是新鲜刚买来的食材, 那些模样太过埋汰的,如鸡脚鸭掌之类也没敢掺进去,这会子方才多了点信心,把库房里吃不完的米面、丸子、熏鱼腊肉之类悉数取来, 有些已经是去年的东西,不过保存得仍很不错。
吴王妃道:“能帮一把是一把, 吃顿饱饭比什么当强。”
现在看来是她太自大了,人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哪还管得了许多。
徐宁含笑道:“嫂嫂这样想就很好。”
受此启发, 饥民们也跟着学样学样, 开始煮起了大杂烩。谁家还没点剩饭剩菜呢, 稍稍施舍点人家, 良心多少会好过些,还不用掏银子。
外头食肆向来最会跟风,有那卖不完的菜肴, 也顺势一锅炖, 各桌滋味各不相同,颇具意趣。对老饕们而言, 能花较少的钱财尝到平时吃不到的食材,自然十分划算。
只是,这种新兴的把式该取什么名字呢?老板们十分发愁,一通乱叫既不方便定价,也不利于推广开去——既是生意,总归希望做大做强的。
对了,不是静王妃所发明?便请她老人家赐名罢。
面对蜂拥而至的笑脸,徐宁亦不推辞,这就跟方便面一样,没多少技术含量的东西,藏着掖着图啥?便民才是第一宗旨。
她想了想,“就叫古董羹罢。”
隐约记得以前就叫这个名字,模拟食物投入沸水时那咕咚一声,怪形象的。
不过在家,她还是更愿意简称火锅。怀孕之后胃口分外古怪,有时候饭点不想吃东西,灶间都封口了,过后却又泛起馋劲来,没有比煮一顿火锅更方便的了,冬笋、鱼排、虾仁、豆腐、藕夹、鱼籽、牛肚、羊肝,跟红薯粉在一起煮,香喷喷让人食指大动。若还嫌费事,那不有好几包方便面呢,稍稍煮几分钟就能捞起来,爽快极了。
齐恒对这新奇玩意敬谢不敏,一方面他不吃下水,另一方面,汤汁溅到衣裳忒麻烦。他也不许徐宁多吃,“五脏大都藏污纳垢,多食无益。”
还有那方便面,整个的跟油浸过似的,想也知道绝非健康食品。
徐宁没想到来古代还得被人严厉禁止吃这个吃那个,抗议道:“葛太医都没多说什么,你又何必多管闲事?”
虽然火锅跟方便面在后世都是公认的垃圾食品,可你得拿出证据来呀,她就不信齐恒能出具个致癌报告什么的。
齐恒无话可说,默默看着她大快朵颐。
徐宁原以为他屈服了,怎料到隔天,葛太医却义正辞严给她列了张食物清单来,明确标注了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哪些又该尽量少吃,为腹中孩子着想,王妃也该忌口才是。
徐宁:……她能装看不见么?
以齐恒对她的纵容,多半是不敢朝她发火的,即便疯狂在雷区蹦迪又如何?
葛太医提醒道:“莫忘了,微臣每隔三日都会往永福宫请平安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