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也在谋朝篡位中

今天也在谋朝篡位中 第31节(2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这边做了初一,那几个过来征讨的氏族跟着就做了十五,你们现在不用草场了,但是难道你们真的能放弃草原不成?他们干脆直接放火烧毁草场,你来我往了一番,不仅双方都有许多死伤,仇怨也愈发深了起来。
“这么一遭之后,只怕草原上想要平静下来也不容易了!”张辟疆看着每日里通过鹞鹰从草原上送来的消息,不由摇了摇头。
“放心吧,等到死伤到了一定的程度,他们自然会消停下来的!”刘昌不以为然起来,这会儿大家都打得上了头,但是等到承受不住损失了,他们自然会休战,要不然,就要便宜别人了。别的不说,匈奴本部各个氏族,他们无论如何也是不会愿意损失太多,丢失自己在草原上的霸主地位的。
“咱们这边先慢慢在草原上筑城,等到他们打完了,咱们在草原上根基也定下来了!”刘昌敲了敲桌案,游牧民族之所以难缠,无非就是他们居无定所,机动性比较强,真要是定居下来,适应了这样的生活之后,他们也翻不出多少风浪来。或者说,没有人天性残忍好杀,很多都是环境逼出来的,草原上的环境决定了他们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当他们的生活风险降低之后,他们自然也会愿意过上安定的生活。
张辟疆对此深以为然,如果说以前,他还觉得占据草原其实没什么意义,但是他早就意识到,草原同样是个巨大的宝库,草原上也是可以种植的,虽然能种植的东西比较少,像是土豆就比较合适,但是可以作为放牧的一个补充,另外,草原上其实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各种金属矿,还有煤矿,这些可都是好东西,放在匈奴人的地盘上,完全是浪费。就算没有这些矿产,牛羊马匹依旧是非常重要的资源,辽国这些年各种羊毛制品的销售额已经赶上了丝绸,上等的毛呢,价格已经与上等的锦缎相当,辽国将织锦的技术用在了羊毛织造上头,织出来的呢绒料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还有织花的毛毯,如今也是市场上极为抢手的奢侈品。
总之,羊毛的买卖就跟丝绸葛麻一样,能一直做下去,在这样的情况下,草原在未来的经济环境中,占据的地位不会太低。与其将成本浪费在路上,还不如自家将草原占据下来,直接在草原上进行深加工,又能减少许多成本。
张辟疆这会儿巴不得草原上各个部族打得不可开交,匈奴单于众叛亲离,变成一盘散沙,如此,辽国就能轻易占据草原,从容经营,这以后,往西边的商路,也就落到辽国手里了。
张辟疆之前也听刘昌说过西方的事情,还有刘昌的规划,张辟疆如今就对那边很感兴趣,哪怕听说匈奴人的北海同样是个宝藏,但是他真不喜欢这种寒冷的气候,听说西边气候要好得多,温暖湿润,土壤也非常肥沃,他已经跟刘昌说好了,将来打算将自个的封国弄到西域以西去。
张辟疆一直记得自己父亲的遗憾,张家一直以来都是韩国的上卿,几代在韩国为相,韩国覆亡,张良到死都耿耿于怀,张辟疆虽说没考虑过找出韩国王室的后人,重建韩国,但是,自个将来的封国,改叫韩国,也没什么嘛,也算是为亡父了了一桩心事了!
张辟疆如今春风得意,自然得在自个兄长张不疑那里炫耀一番。张不疑这些年在长安虽说混得还算是可以,但是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沾了张辟疆的光,虽说都是亲兄弟,但是瞧着自家弟弟混得风生水起,自个在这边只能是靠着祖荫做着这个留侯,张不疑难免心里不是滋味。
如今大汉想要攻打匈奴,张不疑顿时也想要看看能不能混个军功,不过,他自知自己也不是什么将帅之才,对于匈奴也不算了解,犹豫一番之后,张不疑就决定问一问张辟疆,这事是否靠谱。
张不疑压根不知道,刘恒虽说决定收复河套,却压根没有跟刘昌沟通过,他实际上也有些想要在刘昌那里争口气的意思,刘昌干得太好,弄得他这个做父亲的,很多时候都觉得在刘昌那里挺不直腰杆子,所以,这次,他打算让刘昌另眼相看一把。
消息传到刘昌那里,刘昌顿时就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第109章
对于河套,辽国这边远比汉室要了解得多。虽说匈奴人防着辽国,不叫辽国的商队进入河套地区,但是,草原那么大,辽国手底下,多有投效的草原部族,他们如今日子好起来了,最重要的是,原本那些贵族首领现在不能直接跟牧民产生联系了,他们被封了爵位,有了新的封地,赏赐了新的产业,只要不胡乱掺和,可以世代富贵,却再也不可能如同以前一样,役使那些牧民了。
牧民们很多也是被打散了,分散到草原上的各个草场,住进了新筑的小城里面,因为辽国的庇护,他们过上了以前做梦都没想过的生活,也能读书入仕,因此,一个个都肯为辽国效死。
这些人本来就是牧民出身,他们培训一番,混到匈奴各个部族里,一点都不起眼。何况,这里头许多牧民其实都是去过河套的。河套那边,因为祁连山、阴山都在附近,对于匈奴人来说,那里就是最合适的过冬之所,当年西戎在的时候,这里就是西戎各部过冬的所在,落到匈奴手里之后,匈奴更是在这里多番经营。当然,更好的还是秦朝当年修建的几处要塞,都修建得非常高大险峻,这种地方易守难攻,匈奴人这些年来,也在不断对几处要塞进行加固修缮。汉军想要攻破这里,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
汉室那边对辽国的投石机一直非常觊觎,但是辽国却是将投石机藏得很紧,少府研究来研究去,虽说也弄出了一些成绩,但是他们制作出来的投石机非常笨重不说,射程也不够远,他们若是想要在作战中使用,并不方便拆解开来随军携带,而是应该随军携带工匠,到了地方之后再伐木制作,一架投石机制作出来,怎么着也得耗费个几天时间,但是能起到的作用就不知道了。或者对付普通的城池不成问题,但是如果面对的是那等高耸的要塞,能起到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因为这种投石机射程有限,很难将石弹抛射到一定的高度,而秦国制作的要塞是以山川为根基修建的,你这些石弹打在夯土的城墙上的确能削掉一层土皮,但是打在山石上头,是真撼动不了什么。
当年卫青霍去病之所以能够顺利收复河套,那也是因为要塞年久失修,像是霍去病,还驱使了大批投靠了汉室的部族,加上那时候匈奴内部也是一地鸡毛,可以说,很多时候,一切真的是机缘巧合,这才更显得天命似乎真的存在一样。
但是如今,那几处要塞可没这样的问题,尤其在见识了辽国的投石机之后,匈奴那边对要塞更是上心起来,从西域俘虏的工匠,相当一部分就在几处要塞里面,尽可能将要塞修得坚不可摧。
不过,许多事情也说不准,刘昌也不会去乌鸦嘴,说汉军此次多吧徒劳而返,他并不介意汉军收复河套,若是河套落到汉军手里,以后辽国商路也能更加畅通,说白了,以汉室如今的实际控制能力,除非如同秦国那样,大肆向河套地区移民,否则的话,对河套那边能采取的还是类似于羁縻的政策,将那里分给投靠汉室的草原部族,最多就是在那里常驻一支军团。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这会儿汉室人口还没有膨胀到后来的程度,即便是长安,人口也还没到超过承载限度的地步,即便是辽国给出了极为优惠的移民条件,实际上真正会移民的人,也就是那些在地方上几乎是一无所有,走投无路的人。而汉室想要移民河套,给出的条件肯定是不如辽国的,除非官府强制迁移,否则的话,对于河套的开发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刘昌并不赞同对河套河西进行大肆开发,他之前之所以考虑着采用多京制,也是想要恢复黄土高原的植被,减少水土流失,让黄河重新变得清澈起来。没错,如今的黄河,已经裹挟了大量的泥沙,毕竟,华夏文明在黄河流域发源,这么多年下来,黄河两岸开发已经有了过度的意思,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虽说还不至于如同后世一样成为悬河,但是,有汉一代,黄河决口的事情也是常常发生。如果不趁着如今还能挽回就开始治理,以后再想要治理,就不知道要多费多少力气。
像是当年秦国,移民河套,就是在河套开垦种地,那里的确土地还算是肥沃,降水量也还算可以,适合农耕,但是,真要是不知节制地开发下去,那里的植被情况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对黄河中下游造成极大的压力。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刘昌现在已经考虑着让西域那边开始植树造林,保护生态,西域这个时候还城邦林立,但是,因为过度开发导致的荒漠化,不知道多少古国淹没在黄沙之中,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能在古籍还有考古学家的发现中找到一点存在的痕迹。
汉室那边要出兵,刘启联合刘武也想要出兵,代国和太原国都靠近长城边境,刘武倒是没有太多野心,他就国之后,在刘昌的扶持下,国内产业也有了不小的起色,如今小日子过得比在长安还要滋润,他是没有多折腾的心思的。架不住有个不省心的兄长。
刘启是个唯恐天下不乱的性子,他到了代国之后,就开始勤修武备,代国新增长的财赋都被他砸到军队上头去了,如今得了机会,自然是跃跃欲试,他琢磨着自个手里的兵马不够多,因此,便找上了刘武。
刘武根本拗不过自己的兄长,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跟了上来,至于刘启许诺将来打下来的地盘平分之类的话,刘武反倒是不感兴趣,虽说地盘大了是好事,可是,那也得看是什么地方,这幕南草原,就算是一时拿到了手,但是之后呢,就得面临疯狗一样的匈奴人了,刘武是真不想跟匈奴人死磕。
不过刘启却早就想好了,将地方打下来之后,就先在草原上修建棱堡,棱堡修好了还怕什么匈奴人啊,匈奴人一来,那就是现成的战功!
刘启做事并不会瞻前顾后,既然已经想好了,他直接拿了代国接下来一年的税赋作为抵押,又找刘昌采购了一大批的军需用品,然后就将代国和太原国的郡兵都武装了起来,兴冲冲地出了长城,准备趁火打劫。
刘启选择的时机还是很不错的,幕南如今是真的防备有些空虚,因为相当一部分军队跑去攻打北边那些生出了异心的部族,留下来的虽说不算是老弱病残,但是战斗力显然远远不如全盛时期。
刘启他准备得很充分,但是却忘了一点,他和刘武手下那些郡兵最多也就是守过长城,从来没有主动出击过,对于草原上的情况半点也不了解,他也不知道,当初辽国之所以能在草原上搞出那样的动静,一方面是有向导之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辽国那边军中指南针是标配,甚至没一个士卒在训练过程中都要学会如何根据太阳或者是北极星的方位来判断方向,所以,即便是误入了一些磁场混乱的地方,也能粗略判断出方向。而刘启他们军中显然没有这样的人才,又没有靠谱的向导,出发没两天,大军就在茫茫草原上迷失了方向。
也亏得大军随身装备的是辽国的压缩干粮,总算是在断粮之前找到了匈奴人放牧的痕迹,要不然的话,这一次出征,就要变成一场笑话了。
大军之中,这会儿还很年轻的李广骑在马上,看到远处的羊群,一边松了口气,一边心里暗自发誓,以后要是自个带兵,一定要先找好向导,这几天在草原上不知道绕了多少圈子,李广整个人都晕头转向。他出身陇西李氏,算起来秦国名将李信是他们这一支的先祖,也因为这个缘故,陇西李氏前些年的时候一直比较低调,只是,若是李家再没有人出仕,也就很难维持得了家族的兴盛,因此,到了李广父辈的时候,他们家就开始从军,只是,一直也没遇上什么好机会。李广前些年的时候去了长安,本来想要加入北军,但是北军也不是那么好加入的,李广不得已,投靠了窦家。他虽说暂时没有机会立功,但是无论是谈吐气魄,还是弓马功夫,都是出类拔萃的,窦家对他也很看重,运作一番之后,便让他在北军之中顺利立足。后来刘启刘武要就国,窦皇后放心不下,便从北军中挑选了一批人手,充作两个儿子的亲卫,李广便是其中之一。
李广为人豪爽大气,又有本事,军中最是慕强,李广很快就在刘启的亲卫中脱颖而出,这次出征,他已经是军中中层军官。
他可不知道自己未来会遭遇何等悲催的事情,这会儿却是已经意识到了向导的重要性,不过,这个想法也就是一闪而逝,因为进攻的鼓声已经敲响,李广当下就一夹马腹,呼喝一声,带着手底下的士卒,冲了出去。
第110章
“长生天保佑!”一群牧民驱赶着牛羊,看到城池痕迹的时候,都是欢呼了起来。
他们出身小部族,属于连去龙城的资格都没有的那种,一直就是草原上的边缘人,每年只盼着王帐那边少征收一些奶干,好多留一些下来,最好也不要打仗,因为部族本来人口不多,被征调出去之后,就算是立下功劳,也带不回多少战利品,而若是死在外头,那对于部族来说就是莫大的损失,这可能就会导致部族直接被吞并,他们这些牧民也就只能沦为牧奴。
他们本来实力差,也没什么野心,向来只知道随波逐流,但问题是,如同这水流又不向着一个方向,反而对着赶上了,直接变成了一处旋涡,他们也是悲催,莫名其妙卷入了乱战的旋涡之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