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第一百二十五章 笑场(3 / 4)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是。”

“讷是少言之解吧?”

更不用说了,况且孔夫子还着重的提了一句,巧言令色,鲜矣仁!”那么这句话又是谁说的?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有道德人的必然会有精彩之言,会说精彩之言的人却未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都不一定会仁。最简单的一点,不会说话,如何向世人推广自己的思想?

“我说的义非仅是刑罚,还有道德之化,义仅是仁的节,仁却是义的本。两者相对相承,与天之阴阳,地之柔刚,构成了宇宙循环不患,此乃大道之本源。所以汉立三法而得国,诸葛亮与王猛却用严法,为世人称为贤相。以仁为本,时不同,势不同,义发之不同方向与轻重,因时而节,因势而发。正如夫子说小人盛矣君子纳祸,正道昌矣君子辅王行张,这才是夫子的本义”

以他对儒学的见解,想难倒眼下的孙固,岂不要太容易了。

孙固很迷茫,他心中还是不赞成郑朗的观点,可不知从何说起,郑家子说了三个史实,前后面的意思,易经里皆有相关的言论。不能驳!

“不要想那么多,我在京城也只浅尝辄止,不敢说太深了,因为学问不足也。好好考试,争取获得一个好名次。”郑郎劝解道。看他的样子,有可能马上进入考场,还会想什么仁义,那结果可糟糕了。

衙门打开。

衙役们带领着学子进入了临时安排的考场。

分成了若干房间,但因为人太多,十分拥挤。

第一天科考,对郑朗来说是最轻松的,贴经墨义。其中贴经更轻松,就是填空题,比如刚才郑朗所引用的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中间缺了一段有言者不必有德,然后学子填上。而且还规定了,进士科的学子只贴《论语》。就是贴五经,郑朗也行啊。

然后是对《春秋》或者《礼经》十条墨义,贴上一殷话,让掌子用一句简短的话做一个解释。这一点也不困难。但在这里郑朗要注意了,不能标新立异,用一些有争议的话去解释,那么碰到一个吉板的考官,有可能反而适得其反了。

进了考场落座,学子多,不得不挤在一起。边上两个学子好奇的看着郑郎。一个大约是富家子,不是郑州城附近的,郑朗不认识。

穿着一身绸缎长衫,头戴四方幞头,边上还坠着两块美玉,看样子家庭状况很好。但另一边学子看上去,就十分落魄了,儒士衫是粗麻布的,上面还打着几个补丁,三十多岁,一脸的凄苦之色。

后者正是科考弊端的真实写照,考到最后,将许多学子考呆掉了。

照例由郑州城的判官带着衙役监考。

试卷发下来,郑朗扫视了一眼,并不难。

对他这个变态的,是不难,可已经有掌子皱起了眉头。

但也没有马虎了事,每做一道题,都是先想一下才做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