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第二百三十一章 黄河(3 / 6)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最后变成常用,变成了难得糊涂。

越变越小家子气,甚至很猥琐来着。

倒是后人所诠注的执两用中,颇为准确,然也脱不离小家子气,空泛,未能真正将中庸的博大与实用精神演绎出来。

但有一点,中庸非是孔夫子所言,乃是后裔根据孔夫子的思想演变出来,所著的一本学术姓著作。

经郑朗这一诠注,味道在改变,或者更进一步,已非是孔夫子后人的中庸,但绝对是孔子的中庸。所有论点皆是从孔孟荀三人的著作,或者他们所修的书籍中找出来的。

连这四句真言的思想,也全部是儒家的思想,足够了,只要是“孔子的中庸”,儒家就能接受它。

甚至所谓的“与时俱进”也是一种天人合一。

但此中庸与彼中庸相比,有了核心明确的思想,有了天人合一,有了德行合一,有了一个泛泛的准则,更有积极的普世价值!

一开始其他人还是不明白,郑朗又再次大约做了一个解释。

四小忽然扑过来,高兴的将郑朗托起来,道:“郑大夫,这才是儒学!”

岂止是儒学,这是借着原有中庸的框架,在创造一门新的儒学系统。

赵通判仔细的回味一下,终于明白大部分,喃喃道:“好大的中庸。”

总体来说,现在的宋朝官员心态不是很恶,有嫉妒心理,但很难找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坏人。

造成这种环境,一是刘娥,二是赵祯,皆是比较贤明的统治者。真正的那些“歼臣”不存在市场,换蔡京到赵祯朝,肯定非是蔡京,顶多就是一个吕夷简罢了。最恶的人,无疑是夏竦,然而夏竦当真是象史书里书写的十恶不赦?

所以赵俊对郑朗不吃味。

叹息一声,又说道:“郑知州,你也是现世报。”

别管这对小夫妻是不是在作秀,能做到这种样子,一般官员肯定是做不来的。于是好报应来了,让他豁然开朗,终于悟出郑氏中庸…………郑朗没有急,想要诠注它,必须有一些帮手,帮手就是三个学生,严荣暂时帮不上忙的,三个学生学业还没有到那地步。自己也是,更欠缺的是阅历,对社会的认识。

确立了核心标准所在,放在哪儿了。

虽然此事与今天三碑赋迅速传扬开来,郑朗也保持着一颗谦卑的心,将视线转移到政务上来。

他那封奏折就到了京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