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第二百五十一章 斗法(一)(4 / 6)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再根据郑朗反应做适当的调节。

“如今怎么办?”赵通判皱眉道。

“不接受,非我们能力所能承受,为什么要接受,若是朝廷不同意,那怕我们不要他州人力支援,自己一州慢慢来,若是朝廷有人嫉妒,还是不放,或者继续将灾民往太平州放,我会立即辞官,不做了。”

说着,拿起笔写书奏。

前因后果写出来,别当我是一个傻子,设一个坑我会自己跳下去。若是不服气,眼红的什么,我辞官回家,做不了这个官。明明为国家做事,以一州之力,拓数千顷之圩,建一个新城新港,数年一过,仅此州就能为国家一年多增加十万缗以上的收益,增产一百多万斛的粮食,使上万户人家脱离贫困。居然层层掣肘。

这个掣肘不是来自地方,而是来自朝廷本身。合朝廷之力算计一个小小的知州,谁能做好事务?

俺回家种地去吧。

要么让灾民从哪里还,还送回到哪里去,要么我辞职回家,诸位大佬,两道选择题,要么选A,要么选B。写完让杨九斤骑小青送向京城。

曹修睦与王昭明坐在哪里呆若木鸡,半天才说道:“不妥啊,郑知州。”

灾民已上船向太平州发出,送回去不可能的。

但让郑朗辞职回家更糟糕。

朝廷不差官员,许多官员坐在家里正等着荫补实职。可是如今的太平州,谁敢来负起职责?不要说负责,理都理不清楚。一个不好,才会真正出大事情。

“为什么不妥?有许多人巴不得我这样去做。”郑朗说道。

说完后回家去。

一干官吏大眼瞪小眼,问赵通判,赵通判无奈,只好追到郑家,敲了敲门,坐下来道:“郑知州,不能逞一时之气,你辞职回家,太平州几万户百姓怎么办?”

“辞什么职?”江杏儿不解问道。郑家上下还不知道州衙里发生的事。

“赵通判,不是我要辞职,是中书敢不敢让我辞职?”

“是,郑知州……”

“赵通判,我们合一州之力,不要说修数座大圩,一座景民圩都能让我们记于史册。”

“是啊,”赵通判担心的脸上稍稍出现一缕兴奋。这样的大圩,怎能不名扬千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