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船回到家中。
富弼听到后,立即赶来。
杭州城快吵翻了天。不知道郑朗是什么大买卖,集那么多大户人家的财富,仅是一成半的契股,问,这些人没有一个回答的。不能告诉你,一告诉你,马上我的资格就没有了。
富弼却十分担心。
太平州是奇迹,可那是人力能实现的,如今越玩越大,已经超过他能理解的范围之外。除非用鬼神来解释,那可能吗?
假如出了什么事,自己可是通判,脱不了的干系。
“坐,”郑朗道。
江杏儿给富弼沏茶。
但非是狮峰茶,乃是建州茶饼,非是那种顶尖的,也值几千文钱一斤。
喝了一口茶,富弼说:“郑知府,你说吧,究竟有何安排?”
“还有十天,十天后,我会将谜度揭开。不用想得那么神奇,比如我问鬼,比如我在太平州让人送钱送物过来,揭开后便是如此。不过这一回,是很麻烦。我正要考虑一些细节。”
“十天?”
“我要等两批人过来,算算行程大约还要十天时间。”
富弼无可奈何,只好再等。又说道:“正好吕知县与韩知县递了一份案子过来,给你看一看。”
韩绛为钱塘知县,这个县设立时间很早,秦已置,原为钱唐,唐改为塘,县于州城南,管理着杭州城的南厢以及南面一些少量的农村地区。吕公弼为仁和知县,钱越割置,治所于武林门内,宋改治所于城北,管理着杭州的北厢。形式如同唐朝长安的万年、长安二县。
诸位新进士为知县,陆续地出现一些问题。
做得比较好的是吕公著,一切禀程着无为而治,在等待郑朗的变革。
司马光做得最好,想立即发展起来那是不可能的,发挥地缘优势,在鼓励百姓种桔、板粟、核桃,这是当地的特产。特别是板粟,在牙刷未出来之前,百姓用板粟香嘴。用牙刷的人多了,可对板粟的爱好不减。
有的在大山之中,比如光州一带,运出来成本很高。于潜也有山,但借着河流之便,很容易地将它运到杭州城。
并且不象另一特产枇杷,不易贮藏,这些都是干货,易贮藏易运输,损耗也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