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第三百四十四章 目标定川砦(下)(2 / 8)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夏竦急了,进奏说,韩尹赴阙,与两府大臣议边策,由泾原、鄜延两路进讨,降下出师月曰。今范仲淹所议未同,臣寻令尹洙往延州与仲淹再议,而固执前奏,未肯出师。近闻贼聚兵一路以敌王师,若两路协力,分擘要害,尚虑诸将晚进,士卒骄怯,未能大挫其锋。若止令泾原一路进兵,鄜延却以牵制为名,盘旋境上,委泾原之师以尝聚寇,正堕贼计。又,贼遣蕃官骨披等,相约二十八曰设誓归顺朝廷。若非惧见进讨,即欲暂款汉兵,大为奔突之计。乞早差近上臣僚监督鄜延一路进兵,同入贼界,免致落贼歼便。

韩琦非打不可,范仲淹按兵不动,非得出大事不可。

很难说三人当中谁对谁错。

有人屡次嘲笑夏竦一件事,他在陕西发布命令,谁能提元昊头来,赏钱五百万贯。元昊听闻后说,谁能提夏竦人头,赏钱两贯,狠狠的嘲讽了夏竦。但这件事也不能说做错了,元昊没有衰微,真要是数次大败,或者契丹人没有遇到那场风,他失去对西夏的部分控制,这个五百万贯会起作用。

其他的时候,夏竦做得很冷静。

但此时的陕西,他能说服谁?韩琦?范仲淹?庞籍?

韩琦也不能说完全做错了,激进,轻敌,冒进,都有之,可象范仲淹那样磨,最终的走向,便是宋朝向西夏献岁币约和。韩琦不想之,不想,只能开战。

范仲淹也不能说做错了,正月打肯定对宋军没有利,甚至与元昊约和,就是逼迫韩琦与自己思想一致。但范仲淹低估了韩琦的决心,又过于求稳。

非是求稳,范仲淹的心态,依然还是宋朝的主流心态,消极防御,议和苟安。

范韩终于分道扬镳。

眼下继续没有人看出韩琦对范仲淹的痛恨。

范仲淹也中了元昊之计,用约和拖住范仲淹,将主力部队集中在泾原路,否则两面受敌,元昊心中没有底。

正在范仲淹信心满满的等元昊回话时,元昊集结大军,亲自率兵出天都山,直扑渭州城。韩琦亲临镇戎军,这是第一线,元昊想要攻打渭州,必须攻克镇戎寨。

又召见任福,将镇戎军所有精锐士兵交给了他,再招募一万八千名义勇,恐战力不足,将泾原路诸勇将王珪、武英、朱观、善长破案子的桑怿、耿傅一起交给任福。

但不是迎敌,迎敌的任务是韩琦本人,他在镇戎寨准备与西夏军队进行血战。任福此行的任务去羊牧隆城,一路每隔四十里,都有一个宋朝的寨砦,有据点可倚,立于不败之地。有供给可给,不愁后勤。到了羊牧隆城中,等到元昊攻城不克,筋疲力尽之时,最后发起一击,大败敌寇。

本来计划看上去很完美的,然而任福到了怀远寨,却听到前方张家堡宋军常鼎、刘肃与西夏人打上了。任福热血沸腾,率军冲了过去。这一冲成为此战的关健点。

韩琦此行给任福的命令是隐藏,游走于外线,关健时在敌人背后插上一刀。韩琦的手令也是苟违节度,虽有功,亦斩。那怕有功劳,不听我的命令,也要按法当斩。

这一群精锐的宋军冲过去,一顿砍杀,就象砍瓜切菜一般,砍死几百个敌人,西夏军队大败。任福跟后追赶,三天三夜也没有顾得上吃东西。也不是任福短视,此行既然四十里路就有一寨提供他们供给,想吃东西还是容易的,之所以不食,是追敌没有顾得上吃。而且此行追敌的方向正是羊牧隆城,又能追敌,又能按照韩琦的方策进入羊牧隆城,何乐而不为?

追到好川水,此时王珪已经进入牧羊隆城,友军朱观与武英驻扎在龙落川,与好水川只隔了一个山头。斥候回来禀报,说敌人已经跑不动,就在前方休息。任福下令全军休息,又派人联络朱观明天会合,一起追敌,吃掉这支西夏军队,再去牧羊隆城休息。朱观同意,第二天两军同时拔营而起,沿着一条平行线向前追去,而前锋桑怿已经过了笼竿城,离牧羊隆城仅是五里。

这时宋军在路上看到一个盒子,好奇的打开,盒子里突然飞出几百只信鸽。随着十万西夏军队从地平线上涌了过来。又是血战,任福手下看到战局不利,对任福说道,你快逃吧,现在还来得及。任福说我为大将,兵败,以死报国。全军覆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