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大约也知道宋真宗晚年不好,于是将先帝改成祖宗。
赵祯无辄了,说道:“就依卿之言,朕下诏,让夏竦返本镇继续担任蔡州知州。”
然后又看着群臣说道:“诸位相公,于都堂议事。”
台谏臣官大喜过望。
大家陆续散朝,几位宰相来到都堂。东府章得象、王举正、贾昌朝、郑朗,西府晏殊、杜衍、王贻永、任中师、富弼。大家分顺序坐下,赵祯问:“范韩二人是否能授枢密副使?”
晏殊终于开口,说道:“陛下,可以问郑朗,他刚从西北来,知道其中的轻重。”
早朝上郑朗一言不发,此时让晏殊拖下水,想不吭声怎么可能呢?
说就说,郑朗说道:“授枢密副使出职边陲,我朝也不是没有过。这仅是使相,并不是实相之职。若是用实相之职再掌西北军务,是谓不妥。”
倒不是和稀泥,确实是不大好,一是无法处理西府事务,人不在西府,真正行使着西府副相之职,反而能造成诸多不便。二是代实相权执掌军政大事,并且西北四路长官,全部执掌着一路军政财大权,韩琦与范仲淹不会有关系,但换作其他人呢?人主又不是赵祯这样的贤明君主呢?那么此例一开,确实是不大好。
赵祯额首。
“授予使相,没有那么多争执。若是召回二人,臣也以为不妥,元昊与我朝议和未定,西北没有能臣震慑,不利于和谈,也可能有变,必须留下一人,甚至二人全部要留下来。如果和议成功,西夏又与契丹交恶,可以将二人召回京师,共同处理军国大政。所以臣以为富弼说得有理,但过于轻松了。出则为使相,入则为实相,也就没有争执。”
富弼道:“陛下,臣也从郑朗之言。”
这时候他头脑清醒过来,刚才所说的虽对国家有益,可开了一个坏头。
郑朗又说道:“这件事不要紧,臣刚才听到群臣说了很多,有一个词语让臣很担心。”
“什么词语?”
“陛下,歼邪一词。古今歼邪不乏其人,其中最盛者便是李林甫。正是他使盛唐开始走向下坡路。但大家忽视一个问题,所谓的歼邪用之正则正,用之邪则邪。所以裴矩于隋炀帝时乃是一名媚臣,但事太宗,却是敢直能言。那时唐玄宗文治武功达到极致,不思进取,疏于政务,这才给了李林甫的机会。因此封建治国,首先是君道,其次是臣道。臣想起废后与杨尚二美人一案,当时臣内心之处与群臣持意见多有相违背之处。夫妻之乐也是人伦的基本。故诗经将关雎列为其首。比如臣的一妻三妾,相互尊重,相敬若宾,臣无论多辛苦,一旦回到家中,其乐融融。这便是慰籍。陛下是人君,是天子,但也是人,不是不进人间烟火的神仙。后宫和睦乃是天子之福,天下之福。但为什么有那么多大臣反对,因为古今往来,多不乏人君留恋美色,而不顾政务,使国家走向灭亡的法例。因此作为天子,因知道节制之道,轻重之道,可以享受人伦之乐,但不可以疏怠政务。”
“郑卿此言颇得朕心,”赵祯叹息道。
“不过人人皆有爱美之色,臣下弹劾,也是对人君的时刻提醒,陛下应当鼓励也。”
“不错,更有理。”
“其实疏于政务,不仅有美色,还有游畋无度,爱好器物,或者长生之术等等。作为人君,不能留恋美色,还要注意更多的事项,不能重用外戚与宗室。宗室有名份,一旦重用,国家恐多有变,不仅西汉七王之乱,还有宋齐梁陈南四朝,亦为此故多乱。外戚虽少名份,可与内宫能相互勾连,故有杨坚取周,王莽篡汉之举。还有,内侍原先产生是宫中多事,宫娥柔弱,于是阉割男子进入宫中服侍,但有的内侍陪伴人君长大,甚至还替人君登基出谋划策,故史上多有太监得势。可他们终是阉人,心态正常的少,又没有接受士大夫的正统教育,往往又成为乱政的弊端。人君之弊莫过于疏怠政务,未必人君全部是贤明圣主,但做比不做好,一旦不做,便给李林甫之流最大的机会。臣说用之正则正,用之邪则邪,其中人君则为表率,楚王好细腰,天下多饿妇。人君的榜样不可没,大臣可以优待,但作为人君,不可流恋享受安乐,古今圣君,莫过于二字,节俭也。人君为作天下之主,总掌国家大权,更需节制,不能好高骛远,强求天道,遍用方术人士,大肆封禅,拜神祭鬼。此乃先帝执政时最大的污点,否则先帝之德,岂不是圣君乎?才能有高有低,但只要做到这几条,纵然国内就是有歼邪,也诞生不出歼邪茁壮成长的土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