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宁令哥如何能逃出西夏?”
“陛下,还记得臣要求这些密探善长什么?伪装,现在不行,盘查森严,再伪装也不得出。当务之急,是让卫贴劝说宁令哥投奔契丹,先写信给契丹皇帝,让密探冒充宁令哥亲信名义,持宁令哥亲笔书信,前去契丹。契丹皇帝见信必心喜也,以为奇货可居。再让契丹派人配合,然后卫贴给宁令哥一些伪装。来我朝不大方便,可是所居之所,离贺兰山很近,翻过贺兰山便是沙漠地带。若是契丹派兵接应,一来一去又是数月时间,盘查渐松,很容易逃向契丹。这一段时间西夏会出现严重的混乱,契丹再得到宁令哥,必然出兵。再度成为两虎相争,两败俱伤之势。此乃上战伐谋之术也。”
“妙,卿当抵十万兵。”
“陛下,臣不敢受之。其实这些都是阴谋术,最好是阳谋。”
“有何区别?”
“我朝实力不强,若是象汉唐那样,何须这些阴谋诡计,直接用强大的武力催毁之,不用阴谋诡计,河套与银川也可以收回来,幽云十六州也能收回,就是将契丹打回原形,又有何不妥?哪里用着象现在,于两边布各色兵等五十多万,若是加上壮丁弓箭手,有百万之数,用费惊人。”
开疆拓土不提了,就算不去开疆拓土,这样的布防两边,一年得花多少钱?
赵祯喟然长叹。
郑朗又说道:“臣还有一奏。”
“奏来。”
“有了宁令哥,我朝未必收回银川,但边陲可以久安。然不能不备武。臣以为备武第一要务是练军,包括训练保丁、厢兵,以备强大的后备兵源。”
“准。”赵祯毫不犹豫答道。这次大比,也让他看到一部分保丁的实力,不亚于正规禁兵,有许多保丁武艺、箭术出类拨萃,与那些蕃子相比都不逊色。
其实宋朝一直很“备军”,庞大的军队,优厚的军饷,武学,武举,曰新月异的新式武器……郑朗虽说,也未当真,备什么武啊,纯当好玩的,这是为接下来要说的话做铺垫,又说道:“另外再奏请陛下略略重视一些优异的名将,对他们进行一些保护,以使军队上层不缺乏优秀的将才。”
“准。”赵祯还是同意的,但他同意不算数,狄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再奏请陛下从这次大比中招募一些优秀的土兵、蕃兵、厢兵、保丁、壮丁、弓箭手进入正规的禁军,增加禁军战斗力,充实部分真正有用的基层将领。”
“也准,郑卿你不说,朕也有此意了。”
“陛下,兵不在多,而在于精,现在禁兵数量略不及交战之初,然辽夏交恶,边陲安宁,灾害不断,经济一直没有积余,以备荒年,再观军队战斗力,经过部分淘汰,又有一些兵士经过实战,骑兵数量远胜于从前,实际战斗力未减反升。”
“但贝州……”赵祯知道郑朗要说什么,说战斗力上升了,为什么一个贝州到现在没有平叛过来?
“陛下,贝州乃是贾昌朝无能也,夏竦在朝中又对明镐进行一些掣肘,其实仅是一件小事,再观之,若是半月后不下,臣亲自前往,保证十曰之内,贝州反贼全部剿灭。陛下不用为此烦恼,应着眼于将来。军队数量多未必会胜利,军中虽裁减超龄的老兵,然有许多弱小之兵,这些兵士会严重影响战斗力。故臣以为全国禁军、厢军进行一次总体的大比,考核兵士负重、跑步、阵型,弓兵再考核弓弩,枪兵考核枪技,骑兵考核骑术,综合起来,将兵士划为数等,最末一等多是弱小之兵,这些兵士必须裁去,否则平时浪费国家钱帛,上战场又不能起作用,甚至起相反的作用。不过为了防止一些兵士不想为兵,刻意伪装成弱小之兵,仅诏书考核,不诏书裁减,以免军队数量严重减少。”
这是托词,若是朝廷有此动向,不可能瞒得住的。但既然不想当兵,有的兵士为了不当兵,刻意做弱小之兵,过份者会将自己自伤,弄成残废,这些的兵士到了战场又有什么作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