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了数天,后宫传出一条消息,出后宫彭城县君刘氏于洞真宫,为法正虚妙大师,赐法号道一,将黄氏也发出宫外。同时又放宫女二百三十六人,上月因为月食已放宫女二百一十四人。
听到这个消息,几位宰相才长松了一口气。
崔娴说道:“陛下仁爱。”
换那个皇帝在位,也会严查此案,最少得将那个官员找出来。不过一旦将那个官员找出来,此事就不可遮掩了,也必成为大案子。赵祯宁肯自己吃了这个哑巴亏,也将事情弥消下去。于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没有想到刘氏去洞真宫后,作风仍然很浮浪,赵祯终于愤怒,夺法正虚妙大师封号,将刘氏强行削发,发为妙发院呢,做尼姑了。说赵祯一点不生气那是不可能的,然为了国家大局,强行将这口怨气忍了下来。
接着下旨设治河司,将治河司放在中书,这一次治河,将会动用无数人力物力财力,还有官员,不能放在郑家办公,那也失了体统。
赵祯还有私心,将郑朗放在中书,可以对中书的决策进行补漏拾遗。
就接到贾昌朝的奏折。
赵祯来到中书询问,贾昌朝首倡东流的,与郑氏的东流不一样,但也证明贾昌朝对治河有英明的远见。
郑朗看着这篇奏折,又看着赵祯,道:“陛下,贾昌朝要做同治河大使可以,不过仅是贾昌朝一个人还不够,最少还需要五人。”
“那五人?”
“富弼、庞籍、韩琦、宋庠、田况。”
说的是反话。
郑朗又道:“治河乃是为国家百年计,为造福百姓计,而不是换取政绩场所。因为治河,已经发生六塔河悲剧,若是因为继续想谋取政绩,将诸对水利不懂的官员充塞进去,即便国家调用几亿缗钱下去,黄河工程还会出事。然而诸臣不管,为人事任命,争吵不休。若陛下带头以私心用人,大事将去。”
对李璋也就算了,自己心中亏疚,李璋对水利略懂一点,也能调动。贾昌朝放进去做什么?那是一根老油条,要资历有资历,资历比自己更深,要官位有官位,还是赵祯敬重的老师,到时候是他命令自己,还是自己命令他?
并且贾昌朝这个头不能开,一开,大事去矣,人事任命上会惹起更大的麻烦。
赵祯作罢。
不过因为贾昌朝的加入,使得更多的大臣眼红。争论结果,使得对田瑜等四人的任命诏书都无法通过,在两制那边直接卡住。也使治河司继续成为一个光杆司令,郑朗一个人在办公,要么从中书分来两个小吏,帮忙打下杂。
几天后,赵祯带来了一人来到治河司。
狄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