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额首。
这番治河苦得,嘴皮子说破了,三分之二精力就在处理各种纠纷,而不是想如何治河。可惜郑朗是没有本事发明西瓜润喉片,否则两人会万分感激。
郑朗一笑,道:“也不是如此,京畿附近许多地区开发成熟,我去也不过是起锦上添花作用。太平州乃是一片荒芜之地,反而更容易出政绩。又不象两广,离朝廷过于遥远,江东无论哪里,一旦开发出来,就会得利。当时我选择太平州,或者附近其他诸州,也是有一些私心的。”
王安石与司马光一笑。
“不过莫要小视了南方,君实,介甫,你们可看到一样物事?”
“什么?”
“棉花。”
两人凝眉思索,过了一会儿道:“郑公,还真是一个问题了。”
棉花经过数年培育,并且在樊家带领下,种籽渐渐进化,产量与江东的不差多少。原来棉花也贵的,物以稀为贵,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也就是岭南种一千株棉花,一家八口就不会贫困了。十个字,有好几种意思,一般人是读不出来的。首先这才是真正的宋朝一户人家口数,多不愿意分家的,除非郑朗那种变形的政策,就象后来的房改让夫妻离婚,离完婚后政策再一变,又立即复婚一样,百姓贪图耕地不得不强行分家。
当然姓质不同的,一个是赋民,一个是敛财,高下立分。
但平均起来不足八口人,有许多家庭不完整,或者其他原因,均摊起来,只能达到近六人。
第二个就是棉花的种植,与西域草棉子种植不同,岭南许多百姓靠它谋生,对其种植十分重视,但有一条,地多人稀,种得稀疏,占地极广,每株因为有充足的土壤与曰照以及生长空间,长得十分高大,因此有一段记载,闽广多种木棉,树高七八尺,树中柞,结实如大菱而色青,秋深即开露,白绵茸然,土人摘取,去壳,以铁杖悍尽黑子,徐以小弓弹令纺起,然后纺织为布,名曰吉贝。今所货木绵,特其细紧者耳,当以花多为胜,横数之得百二十花,此最上品。
用这段记载对照那十字会更清楚一点。
首先它的高度,高达七八尺,仿若柞树,不但高,而且长得很茂盛,其次就是它的花数,后世棉花种植技术提高,一株棉花也不过能收获四十来个棉桃。现在一株棉花就达到一百多朵花,一半之数也有六七十个棉桃了。再者棉桃虽多,可与菱相比,不管什么样的大菱,也不及后世棉桃大。
也就是广耕薄收的产物。
一旦放在耕地紧缺的江东或者华北平原,万万不能学习岭南那种种植方法,后世一亩地能种三千多株棉花,因肥料不足,郑朗在全国推广的数量是一亩地两千株。若学岭南,一亩地种不了几十株,又不会产生经济效益。
无论怎么移载,因为密植,单株产量肯定下降,大约现在一亩地的产量与岭南那种所说的一千株产量相仿佛。因为种的人多,棉花价格开始下跌,否则一亩地就能养活一家八口,还不忧贫,一起去种棉花了。
不过棉花收益还是远远超过了庄稼收益。
另外一点,就是桑麻。
彼中人惟籍蚕办生事,十口之家养蚕十箔,每箔得蚕十二斤,每斤取丝一两三分,每五两丝织小绢一匹,每一匹绢易米一硕四斗(指湖州一户桑农,小绢薄,用丝少,又是自制的,因此一匹绢不足五百文收益,当然放在市上一进一出之即,价会超过一缗以上)……以一月之劳,贤于终岁勤动,且无旱干水谥之苦,岂不优裕也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