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因为郑朗对赵祯的感情,已经想不到这一点。
赵曙沉默不答。
郑朗也不急,现在不是真正打压韩琦与欧阳修的时候。
半天后,赵曙说道:“郑卿,你丁忧期快满了,朕想让你回到中书。”
“陛下,恐怕不行,臣的五娘又再度病重,若不是国家到了危急时刻,臣也不会来到京城。若五娘平安,丁忧一满,陛下有诏,臣为宋朝的臣子,敢不奉命?”
说得多好啊,许多大臣再次看着郑朗一头白发,感慨万千。这才是真正的忠臣。
不久就传到后宫,高滔滔听后,同样是感慨万千。
郑朗弹劾后回到郑州了。
经他的带头,再次将濮仪案翻了出来,或者要求赵曙将韩琦与欧阳修黜罢。看到赵曙沉默不言,更多的大臣纷纷要求退出朝堂。
纷纷扬扬间,傅尧俞与赵鼎赵瞻从契丹返回。
听闻后,三人上书,陛下,我们也一道与吕诲言濮王事,如今三人因言事而罪外放,请将我们也定罪外放吧。傅尧俞说得更清楚:“臣初建言在诲前,今诲等逐而臣独进,不敢就职。”
赵曙也不想将三个言臣贬出朝堂的,然而因为韩琦与欧阳修所逼,不得不为。只好苦劝。正好赵瞻为接伴契丹使,对延和殿,赵瞻说道:“陛下为仁宗子,而濮王称皇考,[***]礼,更开子孙后患。”
赵曙头痛,这个说法最先出自郑朗,如今许多大臣皆用父子身份与他的名位,还有他的子孙说话,又无法辨,心中郁闷,说道:“卿尝见朕欲以皇考事濮王乎?”
赵瞻说道:“此大臣之义,陛下未尝自言也。”
郑朗虽进谏,也在指拨,你们将帽子往赵曙头上扣不管用,得往韩琦与欧阳修头上扣,给赵曙台阶下,说不定皇考议就作废了。赵瞻也很精明的,立即递出一个又长又安全的台阶过来。
赵曙叹气道:“此中书过议耳。”
与我无关,为濮仪的事,在三人身上,人姓丑陋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陛下喻旨。”赵瞻立即说道。一句话大好机会错过,想使濮仪之争胜利,不是赵瞻这样玩的,不能急,先将韩琦与欧阳修倒出朝堂,没有他们二人帮助,最后逼一逼,赵曙什么也做不了,只好向大臣们投降。
“朕意已决,决无庸宣谕。”
赵曙不同意,三名言臣求去抗议,赵曙想留,可韩琦与欧阳修抓住了他的把柄,不得不向韩琦与欧阳修屈服。结果又让韩琦将傅尧俞弄到科州,赵鼎通判淄州,赵瞻通判汾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