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郑朗能不能预测未来的天气,其实这倒是很好理解的,这时候传说中天文官若精通到一定地步,就能预测天气。曾公亮为此还问过,郑朗答得含糊,毕竟他做好几次天气预报员,不说不懂,也不说懂,仅说与天文官一样,能推测,但不敢说自己推测一定是准确的,否则那不是学问,而是妖怪。记得当时曾公亮为此曾大笑。
然不管懂不懂,国家发展到今天,两府宰执肯定有失,包括自己在内。
两相展开争辨,然后曾公亮说,我失了朝仪,在中书又做得不好,陛下,请将我外放吧。欧阳修一看不妙,自动闭上嘴巴。这个小子开始反水,咱不与他火拼。
他没有辨赢,问题就来了。并且这次不一样,随着银行监案发作,更多的人意识到国家财政出现严重麻烦。严荣回到银行监,那一千多万缗钱再也搬不回来了,许多权贵心中戚戚。
这二人执掌中书,文彦博默不吭声,隐隐有沆瀣一气地趋势,皇上才三十几岁,国家财政败坏到一定地步,他们还要打银行的主意,甚至还有平安监,以及安眠监,蔗糖监,这就是让私人持一半股份的作用。规模又是如此的庞大,无数豪强权贵与国家紧紧捆绑在一起。国家荣,他们荣,国家辱他们也就辱。一个个地自发来维护着国家的利益。
肯定不能这样下去。
想解决问题,并不难,将几个宰相换掉,推出一个人,什么问题也就没有了。
于是纷纷上书,或者利用各种渠道进言。皇上,你是怎么想的,就是郑朗忠于先帝,这是美德啊,为什么你不用他?
私下里议论就难听了,说赵曙乃是昏君,大逆不道,不但不报答赵祯的养育之恩,并且恩将仇报,不但对赵祯的妃子与子女报复打压,甚至波及到赵祯曾经用过的一些忠臣。
欧阳修只好找到蒋之奇,让他带着言臣进谏,怦击眼前不好的局面……
不但不妙,而且很不妙,下,自己与韩琦是不敢下去,不下,下面官员一起对自己与韩琦质疑,中书政令有的官员执行,有的官员根本不当一回事,各干各的。
若派人斥责,能回答一句,我再怎么做,比你们好,大不了看我不顺眼,换一个官员过来,或者换一个亲信过来的,反正宋朝不是姓赵了,一半姓韩,一半姓欧阳。
不能所有官员都一起罢贬吧。
事实有许多官员要求辞官,以卖清名。
越象这样发展,国政越乱,财政危机也更大。
蒋之奇嚅嚅的大半天,最后说道:“好吧。”
大臣们天天给彭思永洗脑,彭思永天天给他洗脑,本来他对欧阳修很尊敬,现在渐渐自发地疏远了。只是欧阳修不知道罢了。
欧阳修来找到他,他只好上书,可写得不轻不淡,不起任何作用。
赵曙内忧外惧,终于生病,身体更是每况愈下。
大臣们一个个还不理解,天知道你是真生病还是假生病?又是巧事了,正好国家危急,你又生病了。议论声传到宫中,赵曙气得直哼哼。高滔滔看得有些着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