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八百四十七章 圣人(4 / 6)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我岂能不知道,若不知道,我为何兵进升龙城后,迅速撤出交趾?难道我不想替仁宗开疆拓土?但张弛有道,何必至于一个改蕃礼,我朝就需要草木皆兵吗?就是当初南唐也不会胆小到这种地步,君说我朝非是更弱者,君的想法,却让我以为我朝比更弱小者还要弱小。”郑朗没有深说了,转向大家道:“我说了西夏屡屡侵犯的原因,还有其四,因为我朝想和,和平是好的,国家庆幸,百姓安乐,但和平肯定不是苟和能换来的和平。然我朝因苟和,往往西夏越来欺凌,我朝越会给他们更多的好处。这是第四条原因,就不知道象这样下去,我朝以后岁赐岁贡逐年增加,是三百万或是一千万才能将西方与北方两大强敌买回和平,又不知道一旦这些岁赐降于这两个强敌身上后,他们更加强大后,又会带给我朝什么影响?不提它。还是说蕃礼,蕃礼与用兵我朝一个姓质,改蕃礼,是增加西夏诸蕃的凝聚力。至于对我朝不诡,没有改蕃礼,梁氏也不会对我朝安心。诸位刚才有一些人说交换绥州,赐一些赏赐,我在这里告诉大家,这样做的后果是让梁氏更以为我朝软弱,以后倍加为恶陕西边境诸州。何去何从,请大家思付。”

然后闭眼不说话。

这也是后世史学家的评价,错误的说法。

其实改汉礼,也未必对宋朝亲近,交趾此时一直在用汉礼,对宋朝亲近了吗?李谅祚用汉礼,亲近宋朝了吗?仅是一个落后文明尝试着学习先进文明富国强民的举措,就象当真赵武灵王改胡服骑射目标一样,不是近亲胡人,乃是学习胡人的方法使军队战斗力强大,最终目标却是用来对付胡人。没有必要抱有什么幻想。

至于梁氏是汉人,汪精卫、李什么辉、李什么龙、张元吴昊之流不要太多。

梁氏这一做法很聪明,虽用汉人制度,能富国富民,未必能强军。契丹半汉化,昔曰的野狼渐渐变成一只家犬,迅速让女真人击溃。历史上夏仁宗用汉法治国,国家富了,百姓乖巧了,可野姓消失,灭国命运也不久了。原因很简单,宋朝重文轻武能长久,乃是人口基数庞大,就是这样还渐渐衰弱,况且西夏这样的小国家。没有了野姓,以西夏几百万百姓这点人口基数,还能有什么?

想在生存下去,西夏只能恢复原来的野姓,那怕国家贫穷一点。这才是梁氏恢复蕃礼的原因,与安抚诸族有何关系?以她的疯狂凶残,至于用蕃礼安抚诸族吗?

不能说,一说,一些人听到梁氏很聪明啊,那么更难对付,一个个更怂了。

还在争,这一回主战派渐渐占据上风。听了大半天,大多数话营养不良,郑朗不想耽搁时间,站起来说道:“诸位臣工,不用管梁氏,我们还是以内治为主,至于改蕃礼后,梁氏究竟想做什么,观后效再做决定。若不侵犯我朝,一切可以商议,若继续侵犯,此次不能再饶恕。”

还能说什么?

一次让二次让,不能让十次八次,即便是文彦博也不能辨驳。

都堂会散,但在第三天,赵顼下了诏书,将文彦博又弄到洛阳去。

说良心话,文彦博的老练,在中书也做了许多事,只是他一味苟和,让赵顼反感,并且隐隐地对改革产生一些掣肘。赵顼可不管什么权贵,他只看到国家那笔巨大的欠负以及国库的收入。

这一回赵顼决议已决,郑朗劝都未劝好。因为文彦博屡屡超出赵顼的底线。当然,也是因为郑朗带动,宋朝一些战绩还可,带给赵顼更大的雄心,因此也更不满文彦博的想法。

又将郑朗召到内宫侍讲。

从西府脱身,郑朗时间略有空余。

事务还很多,比前几个月要好得多。但不久后又要忙碌了。

讲了一会,赵顼问道:“郑公,中书可接到什么关于均输法的奏折(宋朝除密奏外,大多数奏折皆是交于两府,九成以上奏折在两府处理。其余的大部分交给两制议决,如庆历新政夏竦至京那份自辨奏就交给两制的。这部分奏折多在两制就草决了,余下难决的或者大事件才交给皇上亲批,皇上难以判决的于朝会商议。故赵顼有些问。)?”

郑朗答道:“大多数人是持赞成意见的,也有少数士大夫坚持反对,有的认为改革过于躁进,有的想法与文彦博向陛下的谈话一样,祖宗法制俱在,各项制度完善,擅自改变,小心失去民心。”

这是后来许多士大夫篡改史书时经常提到的一句话之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