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九百零三章 融合(3 / 5)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在如此困窘的局面下,宋朝仍凶残的几乎将西夏十五万军队全歼,并且大肆动兵,直接影响到西夏人的秋收,短时间内西夏是无法反击了,甚至都不能做到自保,眼睁睁地看着宋军在会州与凉州肆无忌惮的横行。

董毡不得不派出使者求降,提出了几个条件,向宋朝投降,听从宋朝指挥,但要保留在青唐城地区的地位与统治权。

郑朗没有答应。

直到宋军拿下猫牛城与溪兰宗堡,将吐蕃人压缩在湟水一线,董毡这才派出第二波使者,答应了郑朗的要求,宋朝可以接受董毡的投降,也将历精城、青唐城与宗哥城,以及南到溪兰宗堡,北到猫牛城这片地区划为董毡的势力范围。但这个势力范围是与宋朝共同管理的,董毡必须接受宋朝的驻军,并且划出部分地区作为宋军的屯田。宋朝仍让董毡做为湟州吐蕃的大首领,但只是名义上的大首领,除了青唐城地区,其他地区经济政治军事董毡不能插足。对于赤岭以西的吐蕃人,以及草头鞑靼、黄头回鹘,宋朝仍让他们承认董毡为宗主,只是宗主,宗主国必须是宋朝,若有重大决定,董毡务必配合朝廷进行说服规劝。董毡平时拥有一定的军事权利,但在关健时候,必须配合朝廷征兵,或者民事上等重大决定时,也必须对朝廷进行支持,朝廷允可董毡后代拥有世袭权。

四个条件,比较严格。

实际郑朗并不是很满意,原先准备将董毡一部全部击败后,才同意董毡议和,那样董毡连谈条件的资格也没有了。

但郑朗有郑朗的困难。

第一个冬天即将来临,此时十月中旬,天气渐渐寒冷下来,继续打下去,董毡还会是必败,但必会付出重大伤亡。

第二个是财政的压力。这一战自六月打响,持继了四个月,花费巨大。甚至赵顼不得不从内藏库拿出七百万钱帛,慈善会又动援了各个大户,捐助了五百万缗钱支持前钱作战,这才勉强熬过财政这一关。但因为用费大,对储粮带来沉重的影响,采购储粮减少,让粮价渐渐上涨。自秋后起,旱情渐渐缓解,又因为兴修了许多水堰,利用耕种,不过郑朗心中清楚,这一波旱情要持续到明年,只是明年的旱情不象前段时间那么严重罢了。朝廷没有粮也必须有钱,有了钱就可以从南方征调大批粮食过来,这个道理与明朝灭亡姓质是一样的。若是明朝国库有钱帛,就可以征调大批粮食支持陕西百姓,有了粮食,那怕是半死不活,也不会有很多百姓随李自成与张献忠造反起义。没有李张二人起义,清朝入关就不会得逞。现在一样,一旦储粮空了,国库也空了,明年就会出现大乱子。

三是国内的压力。

也不仅是保守派,还有改革派,特别是王雱提出了免行法。

简单的解释,免行法就是根据各行商铺盈利多寡,每月向市易务,不过现在不是市易务,而是各地官府交纳免行钱,不再轮流以实物或者人力供应官府科配、和买、和籴或者其他一些杂税。

这一条变法颇类似明朝的一条鞭法,甚至郑朗很怀疑张居正一条鞭是不是从免行法借鉴的灵感。

可能它是一条先进的变法,但若是这样,郑朗都不会为它担心。

就象隋朝的大运河,隋朝灭亡,唐人得利,唐朝许多法令,导致百姓怨气冲天,却被宋朝借鉴。或者王莽的变法,在后世看来,十之**皆是先进的变法,但王莽则因为它灭亡了。

其实非是上面一句话所解释的那么简单,首先是团行。宋朝各项用度有钱帛有物资,物资一部分来自各州县交纳的实物税,一部分则是用科配和买形式获得。

士大夫耻之言商,因此和买时则是分摊给各个团行负责,团行付出义务同时,也得到一些权利,比如对各地区商业进行垄断,进出货物有权利强行分配,甚至强迫小摊小贩入行。

这个分摊过程很不公平的,有势力的大商人享有很大的垄断权利,中小商人享有权利少,却不得不交纳更多的科配、和买。中间过程里,朝廷是付出了相等的货款,至少给了一个本钱,然而在各层官府与团行剥削下,到了基层商人手中,得到的货款不足三成。也就是说谁承担的和买数量越多,亏本越大。

郑朗进行了一些改革,但与征过往行商税一样,是意思意思,减轻部分中小商人的负担,甚至明确四等以下户,无论商人工匠与农民,朝廷不得摊派任何和买科配。但没有触及其根本。

免行法则不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