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夫人的荣华富贵

太夫人的荣华富贵 第49节(2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万商期待五溪铺被建设得越来越好。
唔,不知道大侄子如今在那里生活得怎么样了。
万商每旬都会安排人给万平安送吃的用的去,这一旬还把考试大纲送了去,希望他有好好学习吧。因为他的侯爷表弟正计划着等考试的日子就把表哥请回来考呢。
这份大纲是三个人一起编撰的。
本来只有詹木宝和詹木舒,但自从宋书生开始为《詹木香传》改编杂戏,他不是经常会来府里走动么?又因詹木宝暂时和詹木舒共用书房,经常能见到宋书生,于是没多久詹木宝也和宋书生熟了起来。然后不知怎么的,宋书生也成了编撰的一员。
宋书生时常有一种心惊肉跳之感。
他心里觉得非常奇怪。他之所以选择接近詹木舒,引得詹木舒在短时间内把他视为知己,这都是为了引起安信侯府掌权者的警惕。按宋书生的推算,詹木舒的长辈比如说太夫人,早应该来找他问话了,哪怕不是试探,只见面观察一下他的人品呢?
但为什么还没有人来找他问话?!
哦,安信侯府不仅没有阻止他和詹木舒相处,竟然又“附送”了一个小侯爷过来。
然后他还被他们拉着一起编撰了府里管事的考试大纲。
宋书生:“……”
不会是觉得我过目不忘、归纳能力强,所以故意让我干编撰的这份“苦活”吧?
应该不会吧?
今日的宋书生还是没能见到太夫人呢。
大纲发下去后,现在侯府里管事只要稍微有一些上进心的,都人手一卷地拿着背诵。虽说这么大年纪了还要考试,听着很麻烦,但考出来之后的待遇好啊!只要能考出来就能拿到一份府内承认的证书,日后养老都有保障了!这是为了自己的将来!
府内的学习氛围就这样浓厚了起来,如同三月里初生的小草一样生机勃勃。
这日,詹权从外头回来,又直奔万商住的荣喜堂。
天气暖和了,万商正和丫鬟们在院子里踢毽子玩。唔,对于当家老太太来说,踢毽子可能幼稚了一点;但对于一个才三十七的都市丽人来说,踢毽子就刚刚好。
玩倒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能锻炼身体呢!
见詹权来了,万商下一秒用手接了毽子,叫丫鬟们各自散开,都去拿些糕点果子吃,然后直接待在院子里和詹权说话。在这种空旷的地方其实更不担心有人偷听。
詹权道:“自月初开始,皇上在小朝议事时,总会叫两位皇子叫去旁听。”
“小朝”有点类似后世内阁的意思,只如今还没正式的叫法,大家都习惯叫小朝。人员没有特别固定,多的时候十几个人,少的时候四五个人,都是朝中的重要之臣。
皇上现在膝下一共有四位皇子和五位公主,全是皇后和贵妃生的。如今后宫就这么两位女主子。本来去年有流言说,皇上会在开春时择美以充内廷,但开春后大家的注意力都在科举上,皇上更是忙得不行,倒也没人去提选秀。
过了年,皇后生的大皇子十九岁了,贵妃生的二皇子也有十二岁。
三皇子和四皇子也都是皇后生的,一个九岁,一个五岁,暂时还没走上前台。至于公主,皇后生了大公主、二公主,也就大公主的年龄稍微大一点。贵妃生了三公主、四公主和五公主。其中二公主和二皇子差不多大,三公主又和三皇子差不多大。
从孩子们的年龄来看,皇上在皇后和贵妃之间似乎也没有特意冷落过谁。
现在能被皇上带到小朝上去的,自然只有大皇子和二皇子。
起先皇上只准许他们听,不叫他们发言。
“但前天提起了今次恩科,见二皇子颇有些跃跃欲试的样子,皇上看着好笑,就玩笑似的点了他的名。”詹权没有亲临现场,现在说的都是他听来的内容,“结果二皇子站出来后提了两点,一个是要为前朝的官员重写生平,以后人的身份站在更公正的立场上重新评判他们的功过是非,重新给他们定谥。有些明明是误国误民的大贪官,却以忠正为谥号下葬。有些明明是好官,却被含冤杀害。二皇子说这是不对的。”
十二岁的少年人能说出这样一番话,即便不十分周全,但也非常难得了。
甚至不周全还更好一些。
因为越是不周全,越显得这番话是二皇子自己想出来的。
詹权道:“二皇子着重提到了前朝那位被抄家灭族的宋舟大人。”
“宋舟?”万商越发觉得事情微妙了,“就是二月底,一群读书人在金家酒楼争来争去,其中一人很推崇的那个宋舟?我记得那个读书人后来还把其他人都说服了。”
詹权点了点头。
二皇子那个发言想必在私底下准备了好久,因此站出来侃侃而谈时显得十分自信,这就让小朝的大人们眼前一亮。而在这些大人们看来,二皇子名义上是在说前朝官场,但如果连前朝死去的好官都能平反,那今朝活着的官员们岂不是更被看重吗?
再有一个,二皇子这番提议算是给前朝拨乱反正了,既然前朝是乱的,那今上就是扭转乱象、使得一切归于正道的天命之人啊!这简直是对今朝最好的歌功颂德!
所以二皇子这话才说完,小朝里的那些人精子一样的大人们就一个个迫不及待地站出来引经据典,每位大人都赞成二皇子的提议,认为确实该重拟前朝的忠臣录。他们还夸二皇子如何如何聪慧仁义,再夸今朝如何如何好。因为大人们说话实在太过好听,就连皇上都忍不住含笑点头,面色温和下来,给了二皇子一个赞赏的眼神。
二皇子顿时更有自信了。他才说了一点,还有第二点没说呢。
二皇子又说那位叫宋舟的大人之所以是个好官,是因为他拥有充分治理地方的经验。二皇子道:“有了前朝这些活生生的例子,所以我们新朝要吸取教训,以后我朝的科举出身的官员,之前没当过官的,都要先当地方官,然后才能调到京城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