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国王康斯坦丁一世的外祖父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和尼古拉二世是表兄弟,正是在俄国驻希腊武官的建议下,康斯坦丁一世才邀请中央陆军的副总参谋长陈其采赴希腊陆军考察,此后在第二次巴尔干战役期间,因为在名义上要保持中立原则,实际上是希腊陆军顾问团之一的陈其采等人改称是观察团。
结果是很明显的,陈其采是那种临时调整的高手,在第二次巴尔干战役爆发前半年抵达希腊后,对希腊陆军作出了一系列的微小而有效的快速调整,特别是通过大量订购波普宁冲锋枪、60mm迫击炮和75mm轻野炮,改进部队的轻机动作战能力,利用快速部队迅速进攻保加利亚的后防部队,导致保加利亚的前线主力大规模溃败。
舒方德正在法国进行二次考察,蒋方震又去了西北军区视察,宋彪就成了孤家寡人,只能一个人来视察。
这样也好。
宋彪倒是很久没有这么清静过,可以一个人在休息室里短暂的单独思考片刻。
远东武器总公司这边的各种新式武器在这两年里已经接受了较多的考验,除了气冷型的勃朗宁重机枪还存在着较多问题外,其他都已经达到了服役的所有要求,一部分则已经开始正式服役换装的步伐。
目前争议较大的是新式的M1914型半自动步枪,在远东武器总公司对汉阳兵工厂70%股权的私有化后,根据和中央军部签署的保障协议,为了保证汉阳兵工厂在未来的发展,这种新型步枪将会主要在汉阳兵工厂生产,因而被命名为M1914型汉阳步枪,而在两年前,这一新型半自动步枪就已经在第四步兵师进行大规模的测试,那时的评价就很好,几番改进后,军部早已无可挑剔,奈何军费有限,沈阳步枪又还在大规模的列装过程中。
现在的问题就是沈阳步枪和汉阳步枪之争。
轻机枪的问题也相对有点复杂,麦德森机枪总体而言还是非常不错的,远东武器总公司有点无赖姓质的对其进行多次改进后,重新设计了部分枪机结构和外形,采用了可更换的枪管设计后,以轻机枪委员会总顾问波普宁将军的名义再次命名为M1914型波普宁轻机枪。
M1913型勃朗宁轻机枪和M1914型波普宁轻机枪在数据上基本相当,前者继续采用双脚架设计和弹匣供弹,后者为了和麦德森机枪作出明显区别,以及和勃朗宁轻机枪构成不同的特点,采用了三脚架设计和弹鼓供弹。
在宋彪的建议下,波普宁轻机枪更像是一款中型机枪,枪管采用伯利恒公司的新型633型锰镍合金钢无缝钢管,枪管设计加厚,可以保证长达8分钟的高速连续射击。
相比之下,勃朗宁轻机枪则在设计上要求更为轻便和可靠,确保每个班在部署中都能有效且更轻松的携带。
但在实际的数据上,两者相对于麦德森机枪都没有明显的改进。
中央陆军关于是否列装这两种新型轻机枪,以及如何在部队调整装配使用,这些都成了比较具有争议姓的问题。
宋彪对此也没有确切的答案,更换更好更新的枪械固然很好,但是经费开支也不低。
在沈阳兵工厂的休息室里,宋彪一个人沉默的思考了很长时间,虽然从中央陆军的角度而言,更换新型步枪和机枪是收益率较低的事情,甚至显得有点浪费,但从中[***]工业的长期发展而言,这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军工业想要发展,光靠国内市场是撑不住的,必须要尽可能的出口外国,以一种体系型的大规模出口扩大中[***]工业的总体实力。
陈其采在希腊和塞维利亚就有很重要的推销中[***]火的任务,相比欧洲军工企业,中国开出的价格更为便宜,并且愿意以较低的价格大规模转让生产专利。
别看中[***]工业现阶段的产品还有点粗糙,但在设计上绝对不弱给其他国家,非常实用,并且有着适合大规模生产的特征,实际的技术指标也不差,就是工艺上稍微有点简陋而已。
为了争夺市场,在远东武器总公司的极力争取下,中央军部甚至放弃了全面引入法国M1906型75mm野炮的技术,只是引入了制退器和部分技术,在中德原有的合作研制基础上,继续聘用法国火炮专家改进国内的M1906\08型野炮、轻野炮和轻骑炮,统称为新的M1912\14型75mm野炮、轻野炮和轻骑炮,技术参数上相对于法国M1897\1906\1914型75mm野炮是有一定差距,在射速和射程大致相当的情况下,精度相对不足,炮弹填装量也小0.3KG,但是火炮自重又增加了23至42公斤,弹道曲线相对更为平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