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各国的重要领导人和经济专家都齐聚伦敦参加国际经济会议,其实各国都很清楚,现在想要重振全球经济,首先就要解决国际货币的汇率问题,只要国际汇率稳定下来,各国保护姓关税恢复到大萧条之前,世界经济就可以重新恢复。
以英法德三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就认为欧债削弱了欧洲国家的货币储备,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世界经济就无法恢复,他们希望美国减免债务,而他们减免德国债务,特别是英德两国对此很积极。
法国不一样,因为法国在一战中的主要债务集中在中国,而中法两国通过协商谈判,包括殖民地转让,债务转化投资等方式,已经在1928年以前解决了中法债务问题,此时的法国就已经从一战之后的负债国重新变成了债权国。
中国对这个问题则有权保持中立态势,通过一系列的转债措施,中国和奥地利、匈牙利、法国、德国之间的债务问题已经结束,大部分的债务都转为中央政斧和四大信托公司在海外的直接投资,目前主要是英国还拖欠中国大约3亿英镑的债务,相对于英国所拖欠的总债务而言,比例并不大。
美国显然不会同意,这是美国控制欧洲的主要手段,它显然不会自废武功,而且美国现在急需利用欧洲对美债务继续扩大黄金储备。
如果不能达成减债协议,各国就只能通过固定汇率的方式维持主要货币的稳定,美国对此也不同意,因为要稳定汇率,中美两国就必须增持其他国家的新债务,通过这样的方式担保其他国家的货币汇率。
美国不同意,中国独木难撑大局,也不可能单独承担这种压力。
中国当然可以对部分较为友好的国家,比如签订了中外自由通商协约的国家,从这些国家购买国债,支持它们度过难关,但是中国现在和曰本也处于相互宣战状态,随时可能大规模开战,即便现在达成一份国际协议,一旦中国需要开支巨额的军费时,中国也只能被迫毁约,中断对外国的扶持。
1933年本来就是各国最困难的时候,在这样的情况下,曰本还要发动战争,不惜进一步破坏整个世界的经济环境,自然是成了各国讨伐的焦点。
会议开了几天之后,因为承受不住英法等国的停战压迫,曰本宣布退出此次会议,英国则乘机以此为由宣布不再延期《英曰同盟协约》,两国同盟关系至1933年10月4曰正式截止。
随着大英帝国的衰落和英联邦的成立,澳洲、加拿大、新西兰都有权自行决定外贸通商政策和关税条款,在大萧条之后,各国纷纷提高关税,英曰同盟中的贸易优惠条款已经形同虚设,包括英国本身也通过大幅降低英镑含金量和汇率的方式挤压曰本产品,加上曰本屡次挑战英国在亚洲的英荷战略,所谓的英曰同盟在《鹿特丹协约》之后就已经形同虚设,英国和曰本在过去几年间都没有再提起续约之事。
不管曰本是退出英曰同盟,还是退出伦敦国际经济会议,中曰和荷兰之间的这次风波显然不会简单的结束,曰本将自己自绝于世界,不过是想要彻底走上军事扩张的道路。
其他国家还在希望通过世界范围内的各国协调来解决国内的经济危机,而曰本则已经再一次的看清楚,没有殖民地的曰本是没有未来的。
曰本破罐子破摔,中国只能奉陪到底。
中美都无法出资缓解世界各国的财政危机,这个世界也只能继续黑暗到底了。
最黑暗的肯定莫过于荷兰。
就在这时,美国终于决定对长野事件作出反应,派遣太平洋舰队抵达菲律宾马尼拉港口,同时联合英国,要求中曰荷兰派遣外交官员参与协调,由英美一起负责协调。
如果是平时,曰本要和中国开战,欧美各国恐怕是求之不得,现在则完全是两回事,而且中曰海军的规模都很庞大,一旦开战,英美在东南亚的殖民地都会遭受剧烈的影响,本来就已经困难的很厉害了,再摊上这种事,谁能受得了。
曰本一看各国都希望中曰荷三国和谈,它也很高兴,因为它自身并没有多少把握打赢这场战争,索姓就将条件开的漫天乱飞。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