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皇帝

第273章 帝国的腹黑(2 / 5)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将这封信发出去之时,宋彪并不没有意识他和富兰克林.罗斯福之间的这一次通信将会极大的改变整个人类的历史,而他们的这两封信将留名青史,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两封私人信函。

……如果中国海军要以航母为军事中心,那必然就需要世界上第一流的舰载机计划,在1928年之后,帝国对原有的飞机编号采用了新的系统编制,在过去,帝[***]用飞机的编号主要是来自于飞机制造公司的缩编,这样的方式在当时是较为通行的,苏联后来也一直如此。

1928年之后,帝国将海军部、空军不和陆军部合并为新的国防部,对三军所使用的军事飞机都采用了统一的新式编号系统,舰载歼击机为J系列,舰载鱼雷轰炸机和陆基鱼雷轰炸机、强击机统一归属为攻击机,编号为G系列,中大型轰炸机为H系列,运输机、巡逻机为S系列,教练和轻型战斗机为K系列,喷射式战斗机为P系列。

帝国的舰载机研制计划是和航母战略同步推行,现阶段新服役的舰载歼击机是东北重工旗下沈阳飞机公司生产的J-4,其原型机是柯蒂斯公司旗下的P-36战斗机,这款在美国生产和设计的战斗机因为发动机技术的不成熟而并未得到美军的亲睐。

柯蒂斯公司在很长时期里都是远东财团在美国分公司读力控股的子公司,在大萧条期间,远东财团将美国的子公司合并为美国联合技术工业公司,其中包含了柯蒂斯和普惠两家航空业制造公司,并将东北沈阳机械动力公司研制的18缸双排气冷发动机技术转移到普惠公司,由普惠公司在此基础上研制出新黄蜂系列发动机,该型发动机和P-36战斗机结合后就是新的P-40战斗机,虽然因为美国内部的新排华风波的崛起,P-40战斗机并未能得到美国陆军航空队的亲睐,但帝国空军则以该型飞机为基础重新研制出J-4舰载歼击机。

帝国在航空动力领域投入的技术研究和项目要更为深入,比之美国存在较为明显的技术优势,在发动机气冷和涡轮增压引擎技术领域都拥有较高的优势,在P-40战斗机引入东北重工进行重新设计后,新型J-4战斗机拥有极高的机动、翻滚和俯冲姓能,马力强劲,即便是以东北重工一贯的飞机皮实的特点出现,但仍然拥有极强的灵敏姓能,高强度的涡轮增压技术也足以保证该机型在高空环境依然拥有极高的输出功率。

在此之前,帝国的J系列舰载机一直是江南福道公司所垄断,这是因为早期研制航母阶段,江南财团控股的福克公司同福州造船厂之间的保持着密切的配合关系,使得江南福道公司在前期的舰载机研制上牢牢占据着优势。

在J-4服役之时,帝国此前所采用的舰载机J-2\3都是江南福道公司所生产。

由于整个帝国都极其关注航空领域的研制和技术积累,帝国在国内拥有三十多家飞机制造公司,大体都集中在东北重工、江南福道、南洋重工、汉冶萍四家公司旗下,由四大财团相互竞争,江南福道侧重于同美国合作,南洋重工侧重于英法,汉冶萍虽然是一战后才开始涉及航空制造的后期之秀,因为采取和德国合作的长期战略,几乎吸收了德国在一战后最为优秀的一批飞机设计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很快就在汉阳和莱芜建立两个飞机制造业基地,并且在大萧条期间彻底兼并德国的合作公司,逐渐形成同前三大财团飞机工业相竞争的实力。

这种局面使得帝国在航空制造业领域拥有多种型号的飞机,在1928年之前,由各公司自行命名的军用飞机即多达六十多种型号,而四大财团旗下也各有一家专注于航空发动机制造的企业。

由于南洋重工和东北重工同时涉及法国机械工业,双方都在向法国输出技术,这种跨国企业的存在使得中法美德四国的飞机制造技术都接近在同一水平线,而在涡喷领域,中德英则是分开进行,相互并不能明确知道对方的进展程度。

同样的,苏联在同帝国的技术交易中也获取了一部分关键技术,引入了单排18缸的气冷星型发动机和铝合金工艺,使得苏联在飞机制造领域也获得了大幅度的进步。

比如说中华联合工业控股总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控制着东北重工、美国联合技术工业公司、法国雷诺公司、德国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公司和巴伐利亚机械厂、意大利萨伏亚公司,这些相互交流各自的优势技术,确保在世界范围内的每一个区域市场都拥有全面的技术优势,同苏联进行技术交流的主要企业也是中联系,也维持中联系在苏联机械、纺织等市场上的绝对优势地位,从中牟取巨额暴利。

这种局势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一系列的波动影响,可以估计,一旦世界进入新的二次大战,各国的航空工业几乎都保持在大致相同的水平,而未来的空战也必将更为惨烈,中国则是既是技术上研发最快和最为全面的国家,也是技术交流最频繁的中心平台,还是资金的主要来源。

所以说,资本永远是这个世界堕落的原罪,但是宋彪并没有排斥这种技术上的输入和输出,对于东北重工和汉冶萍两个同德国工业原本就难以切割的财团,乘着一战和大萧条期间的德国经济困难而大幅度的投资德国,廉价收购德国企业的商业投机行为,他也从未有过任何的制止,实际上,宋彪在很多时候并不知道国内这些财团在干什么,哪怕是对于皇室直接控股的东北重工和持股较多的汉冶萍公司。

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兼并中,东北重工兼并了当时因为生产摩托车而陷入困境的巴伐利亚机械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BMW公司,因为这家公司不能生产原有的航空发动机,东北重工才兼并它,并将它和同一地区的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的航空人才都抽调到沈阳的德国新区。

同时,东北重工也将自己的汽车技术和车型授权给BMW公司,解决这家公司面临的摩托车技术难题,投入资本维持这家公司的扩张和汽车业,因为德国工业在一段时间很困难,东北重工就决定将这家公司的产品销回国内,每年卖两千辆维持它的生存。

这应该是BMW汽车第一次在国内销售,但它的中文名称是巴依尔。

为什么叫巴依尔,宋彪也不清楚,反正就是这么一家公司。

帝国在德国的工业投资规模是很高的,宋彪也不能说德国要发生法西斯主义,你们不能去投资,而德国在马克大贬值时期,几万中圆就能买下一家几百人的机械制造厂,相当于过去几百万中圆才能获得的资产,而帝国内部的德语人才很多,双国籍的德籍人口也多,双方技术合作和经济交流历史悠久,一战之后,中德关系恢复的也极其迅速,加上德国工业在技术上在一战后仍然大幅度领先国内,过去要花费几百万中圆才能从那些公司引入技术,一战后的几次特殊时期,只需要几万中圆就能将整家公司都买下来,那为什么不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