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皇帝

277章 中不偏,庸不易(4 / 6)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今天正好有这样的时机,宋彪还是决定同顾维钧就内政问题讨论一番,采纳与否都看顾维钧自己的想法,他并没有强压于内阁的设想。

两人就在念慈园的溪流边散步,边走边谈,也会找个地方坐下来促膝而谈。

顾维钧内阁在外交上的工作一直是把握的很准确,特别是在亚盟建立之后的这两年里,对外工作抓得很好,也开始逐步加强对中印边境的尼泊尔、锡金等国的渗透和影响,对缅北掸邦高原地区继续采取分化政策。

帝国将中央外援主要集中在伊朗,同时要求伊朗承担更多的亚盟在中东地区的军事责任。

只是在内政上,顾维钧内阁基本还是延续了前任欧阳赓的大体政策,并没有根据帝国的发展推进新的想法,全国电网计划是唯一的新政规划,这同样也是欧阳赓内阁时期就已经制定的方向。

就利用这个机会,宋彪对此也做了一番批评。

帝国发展到今天这个水平和国际地位,过去的规划已经很难适应今天的情况,比如在贫富差距上,现在肯定比以前厉害,随着世界各国的经济状况逐渐复苏,想要继续保持帝国的科技领先地位就必须要有更大规模的投入和政策引导。

教育、安全、经济、医疗……在各个方面,帝国其实都面临着一个新兴的大变革,如果提前做好这方面的改革,帝国就还能平稳的发展,如果不能提前做好这些工作,社会矛盾就会激化,国家发展也会遭遇障碍。

宋彪对此有他的一些看法,首先,他提倡建立一个“中等税收、中等收入、中等福利”的三个中等国家,继续推行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普及化,促使帝国更多的偏向于工业国,而不是金融国,中国的人口太多,金融服务国并不能真正的解决大部分的就业问题,哪怕是英国也做不到。

所以,中国的目标还是要成为一个领先世界的工业强国,做一个“中等税收、中等收入、中等福利”的发达国家,而这种三个中等的政策也最有利于工业的发展,税收、收入、福利越高,对于工业发展的障碍也就越大,反之则容易使国家工业整体水平过于集中在低等工业和基础轻工业领域。

围绕着这个目标,帝国必须要有全国公屋计划和全国姓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国家福利的特征不是高,而是全,对所有人都要平等和全面,但又不过于太高,以免对政斧财政造成过于庞大的压力,反而拖累国家经济的长期竞争力,使得政斧能够长期保持在中等税收的国家经济环境之下。

从唐绍仪内阁时代开启的175项工业计划和1540教育计划,到今曰显然已经是非常不合适了,工业计划一定要调整,要制定一个新的十年长期工业发展纲领,通过市场政策,而不是政斧直接投资来扶持企业的发展。

随着全国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的发展,帝国现在更需要建立一批世界一流的高等学府和一大批更为严格、高效、优秀的职业院校。

特别是高科技和高素质的人才培养上,帝国应该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国家精英人才战略。

过去中国对海外公费、自费、社会资助留学都是追求量的增长,每年要求派遣一万人,现在则要追求万人读博士的新层次,继续通过公费、自费、社会资费的方式向海外每年推选数千名博士留学生,保持在海外的万名博士留学计划。

宋彪的设想就是启动一个“万海博”计划,不管是本国外派留学生,还是邀请外籍博士来华工作、创业,总体要保持每年一万名海外博士进入中国工作的幅度,本国博士教育也要进一步加强,读研读博的经费还是由国家出资一半、贷款一半,本科、高专教育需要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得到足够的助学贷款,中等专科则继续保持义务制免费教育。

在科研领域,201工程还是要继续扩大规模,要对企业科研给予税收扶持和政策扶持,要给予专项资金贷款,要通过建立新的工业计划,同201工程相互紧密配合,相互保障工业和科技的共同进步。

宋彪的想法属于比较浪漫主义的,不一定就真的可行,即便他这样的计划都通过了,内阁如何规划和执行也是很困难的事情,所以,他也并不要求顾维钧总理都按照他的设想来推进。

他当然也是经过深思熟虑,对国内现有的问题仔细推敲之后提出的建议,何况他毕竟是皇帝,只要他愿意,随时可以废除现任内阁。

顾维钧很是慎重的一直都在仔细聆听,其实这些建议对他启发很大,也似乎是给他指明了方向,他肯定是一个很优秀的外交官,但作为总理大臣还是缺乏自己的一种独特的执政思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