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皇帝

第285章 再一次赌上国运吧,大日本帝国(5 / 5)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福州重工的东南之星V系列引擎存在两种设计,一种是常规正V,另一种是类似于德国DB601的倒V设计,前者目前运用的已经比较少,后者的优点同D系列相似,但有较大的空间增加二级或者涡轮增压装置,弥补飞机在高空的作战姓能。

目前,帝国已经大幅减少了新型螺旋桨战机的研制投入,目前主要是基于现役战机进行小幅度的修改和升级,主要的战斗机是J-4,J-4闪电战斗机采用了东北重工的双排18缸星形气冷引擎,马力达到了1350KW,约1805匹马力,其试验型号甚至达到了2400匹马力。

实际上,东北之星系列引擎和美国联合工业公司下属的普惠公司的R2800是完全相同的一种发动机,只是后者仅在美国生产及销售,并且专用于美国空军和海军航空队。

东北重工也在研制双排22\24缸的更大规格的星形引擎,但这一引擎的直径已经到了难以接受的程度,只能运用于航空运输机、客机和巡逻机,而在大功率领域,星形气冷引擎的表现未必优于江南富道公司的U系列引擎。

因为马力极端强大,J-4闪电战斗机拥有极高的作战姓能,但是其唯一的诟病是过大的引擎前罩对视线有较大的阻碍,这一点和P47及苏联的拉系列很相似,即便如此,J-4闪电战斗机依然是帝国现役战斗机中的主力,其舰载机型号J-402也即将在年底服役。

曰本在引擎这个领域相对中美差距就太大了,它确实也从美国引入了星形引擎,并且做到了14缸的设计,但是在材料领域差距是很明显的,所以无法达到中美这么高马力的水准。

苏联也面临这种问题,曰苏两国解决问题的思路就不一样,苏联采取多机种的搭配弥补单一战机的姓能不足,而曰本则采取拼命减低重量的方法,中美是另一条线路——拼命增加发动机的马力。

这三种思路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各国的工业实力和基础不同,中国和美国在航空引擎和重工业领域的技术积累更深厚,有条件不断增加引擎,而曰苏则做不到,只好剑走偏逢。

那能不能在一架极轻的飞机上采用中美这种大马力的引擎呢?

这是不行的,因为飞机的强度无法达到引擎所匹配的标准,除非是放弃硬铝合金,直接采用钛合金,帝国也确实在钛合金领域投入了长达十年的研制周期,在喷射式的P系列飞机上也采用了一部分钛合金零部件,但就整体的机身而言,还是做不到的。

钛合金太贵,加工难度高,成本高,批量生产率低,这是现阶段最大的一个限制。

所以,中国的飞机只能是更皮实和马力更强,而曰本则只能是在马力的制约下不断减轻机身重量,增加飞机的灵敏度。

双方是殊途同归,在飞机的作战参数上差别并不是特别大,最终究竟是孰优孰劣,那就只能通过战争来解答了。

(未完待续)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