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诱人的国家,即便是对伟大的纳粹德国来说,中国也是一个异常繁荣和美妙的国家,仿佛什么都不缺乏,很难想象生活在这个国家是什么样的感觉。
古德里安上将认为这一切都源自于中华帝国的庞大辽阔,资源丰富,以及接近5亿的庞大人口,这使得他们拥有制造一切商品的能力。
他倒是很喜欢这样的帝国,而德国要想达到这种水准的话,似乎还需要付出非常多的努力,那可能不是再打几次大规模的胜仗就能决定的。
古德里安上将真正最担心的地方正是对方的工业人口,那庞大的人口所能产生的工业制造能力有点过于离谱,德军的情报工作一直存在很多误差,迟迟不能确定薛岳军团的火炮数量,有时确认是1.7万门火炮,有时却高估出3万门火炮,几乎是整个中央集团军群的2倍。
自纳粹德国的战争机器开动以来,德国人民已经越来越习惯于德国的战无不胜,哪怕是曾经强大的法国和前苏联也不堪一击,所以,即便是面对中华帝国这样的准世界霸主,德国人也并不是过分的担心。
费多尔.冯.博克元帅和海因茨.古德里安上将正是这样的心情,他们知道对手是很难对付的,德国很有可能在伏尔加河流域遭受重创,但是最终的胜利肯定还将属于德意志民族。
在同薛岳将军的几次会晤中,海因茨.古德里安上将曾经询问过于两军可能爆发战争的问题,用薛岳中将的话说——“如果一定要爆发战争,那总是有原因的,而最终的结果应该是双方都能接受的”,海因茨.古德里安上将也是类似的判断,打一仗总是再所难免,不管这一仗结果如何,双方都不会无限制的长期打下去,因为那是没有必要的事情。
如果他输了,德国会继续承诺不威胁中国人在欧洲的利益,并且将原本就属于中国各财团的那一部分法国利益归还给中国,如果他赢了,德国在法国所占领的一切都将永远属于德国。
德国无意真正的威胁,也不会进攻西班牙、瑞典和瑞士。
元首对军方保证过这一点。
西班牙和瑞典超过7成的外资来自于中国,而瑞士有一半的金融资本也来自于中国,这三个地方才是中华帝国在欧洲的利益中心,只要暂时不威胁到这三个地方,中德之间就没有过于激烈的矛盾。
世界很广阔,完全能够容纳德国和中国两个世界帝国。
至于纳粹主义的那种反有色人种的誓言和各种各样的行径,海因茨.古德里安上将觉得那些暂时还不是太严重的威胁,德国需要先强大起来,再解决一些负面因素,那样,德意志民族就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族群。
出于种种因素的考量,海因茨.古德里安上将并不认为中德战争会像苏德战争那么激烈,因为双方的实力都太强,都不可能彻底的消灭对手,通过战争证明真正的强者一方,最终就会顺理成章的达成新的和平。
此外,海因茨.古德里安上将真的认为他有把握打赢这一战。
伏尔加河两岸布满了坚固而繁琐的防御工事,比起前苏联,德国和中国的防御工事都有着更为严格的体系化,伏尔加河虽然宽阔,但是河流并不湍急,只要有足够的准备,并且能用炮火压制住对手,强行渡河和架桥的难度并不是特别大,这也使得双方都积极的致力于用防御工事来强化防守。
密集的机关枪和水泥堡垒将两岸武装成两个马奇诺防线,这就是拦在中德两军之间的天堑,也是双方最为头疼的问题,海因茨.古德里安上将其实更愿意绕过伏尔加河,从喀山共和国的方向发起全面进攻,那样更有利于装甲集群发挥闪电战的优势。
元首并不是这么认为的,高加索地区对德国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德军必须优先保护好这一侧的安全,中央集团军群的主要兵力也只能是部署在这一侧。
对德军来说,他们的一个优势是控制着伏尔加格勒南方的地区,以及下游的两个铁桥,这使得他们可以快速绕过伏尔加格勒的正面和伏尔加河,从南方发起进攻,虽然在南线,中德占领区之间还是以伏尔加河的东侧河道为分界,德军仍然要采取渡河进攻。
面对中华帝国国防军这样的对手,不管怎么进攻都必然要面临众多的困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