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皇帝

第353章 亚洲皇帝(大结局)(6 / 11)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在一场巨大的危机前,柏林和波茨坦幸免于难……

几周之前,纳粹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在柏林自杀,现在,帝国已经完全占领德国,并且在柏林组织对德国战犯的审判。

在波茨坦,顾维钧总理作为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的总理,作为终结了这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帝国总理,他毫无疑问是波茨坦会谈的核心人物。

他此时的每一句话都将会改写整个世界。

帝国也考虑建立新的联合国作为世界联盟的替代者,并且设立三到七个常任理事国,作为国际世界的利益代表处理国际事务。

顾维钧总理对此并不是特别的在意,以帝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不管是帝国如何建立新的秩序,最终都是帝国控制着世界的权利。

按照他的想法,巴西和埃及也将进入常任理事国的序列,既代表更多的国家,也是帝国作为牵制英美的主要力量。

同时,伊斯兰世界国家也应该有一个,而帝国的选择是伊朗。

亚洲两个国家,欧洲两个国家,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各一个国家,最终组成七个常任理事国,每次决议,只要有两张否决票,就可推翻协议。

这就是两票否决制。

这个方法可以维持双方的平衡,但是更多权利还是交给二十一个非常任理事国的委员会决定,国家参与进来的越过,作为世界霸主的中国就越有艹纵的空间。

关于这个问题,顾维钧在临行之前同宋彪皇帝进行过非常深入的讨论,整体上,宋彪皇帝同意顾维钧的自我克制理论,对帝国的霸权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限制,以避免出现英法美联合起来对抗帝国的局面。

中英两国首相和法国雷诺总统在波茨坦进行了长达半个月三国领导人会谈,最终达成了波茨坦公告,就纳粹德国、意大利、波兰及其他轴心国的处理达成一致意见,对于世界新秩序的建立和对核武器的问题同样达成一致。

中国承诺不在帝国受到威胁时使用核武器,而英法同意中国在世界范围内限制核武器的研制、试验和装备,成立一个共同的世界姓机构对核问题进行监管调查,英法也承诺在最终谈判结果出来之前,停止国内一切同核武器有关的研究计划。

同英法达成一致后,顾维钧就前往莫斯科,和俄国新政斧就俄国国土疆域问题进行协商,要求俄罗斯**共和国承认鞑靼共和国的读力和其他地区的读力。

1942年8月25曰,顾维钧总理才正式启程前往美国,在华盛顿特区同罗斯福总统会晤,就核武器问题和战后世界秩序的问题进行谈判。

在英法同意了中国的条件后,又面临中国的核威慑,罗斯福也愿意同意中国方面提出的条件,但是要求中国就核武器的研制资料进行部分层面的共享。

双方显然还是要进行更多层面的谈判和利益交换,最终才能换回美国的同意,而美国也明白自己所面临的危险情况,如果一意孤行,中国并不是完全不可能启动对美国的攻击。

美国也接受帝国的条件,在正式的谈判结果出来之前,暂时停止核武器的研制计划。

此时的中华帝国已经渐渐进入一个君主立宪制帝国应该有的秩序,除了最后的军权,中央政斧的权力基本由执政党和内阁所掌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