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惊讶的抬起头:“有这事?”
袁徽肯定的点点头,“有两个可能,一是荀攸深藏不露,而刘修知道他的本事,另一个可能是荀攸的确只是个中才,但是刘修想通过推荐他来向荀家示好。不管是哪个原因,在这件事上,刘修都处理得比你更妥当。”
袁绍的脸色变得非常难看,他不满的看了袁徽一眼,张嘴想要反驳,可是想了想,又把话咽了回去。他沉思了片刻,不想在这个话题上再谈下去:“小妹,你看怎么才能让我袁家占了这司徒之位?”
“说起来难,其实很简单。”袁徽微微一笑,“天子现在最缺钱,送天子一亿钱,这个司徒就是我袁家的。”
“送钱?”
“你知道天子为什么最宠信张让、赵忠,还有以前的曹节?”袁徽站起身来,整理了一下衣裳,撇了撇嘴,淡淡的说道:“投其所好,所求必中。天子这对小诸侯出身的母子穷曰子过怕了,如今虽然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穷病却是没改,最喜欢的就是钱,谁送他钱,谁就是忠臣。区区一亿钱,就能掌握天下钱赋,扼住并州的咽喉,何乐而不为?”
……
光和元年六月,刘修带着五十多个匈奴大姓子弟返回晋阳,看到了失踪快两年的蔡邕,蔡邕做了一段时间的流浪汉,却胖了几分,精神状态也不错,一看到刘修就笑了。
“我刚从洛阳赶来,陛下得了个皇子,你得了个女儿,陛下非常高兴,有心要和你结亲。”蔡邕抚着胡须,羡慕的说道:“陛下已经给两个孩子拟好了名字,皇子叫刘协,你女儿叫刘和,取‘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之意。”
刘修却不高兴,心道我女儿该由我来取名字,天子多什么事啊。
刘修打趣道:“先生,你别光顾着替别人高兴,自己也该抓紧时间生个一儿半女了,要不然你这满肚子的学问怎么传下去?”
“我也高兴啊。”蔡邕笑眯眯的说道:“我去年也添了个女儿,因为一直在逃亡,也没取名字,后来接到陛下的赦书,我赶到洛阳,陛下赏了我一块美玉,我就给她取名琰,字昭姬,算是和皇子一起凑个热闹。”
蔡琰蔡昭姬?刘修一愣,重新打量了一下蔡邕,心道原来大才女的名子是这么来的啊。
“你夫人是谁家的女子?”
“山东羊家的。”蔡邕有些不好意思:“我从五原回来之后,就在羊家躲了一段时间,娶了妻,生了女,后来把她们母女放在羊家,我又到江东跑了一圈,还得了件奇书。”
“什么奇书?”刘修好奇心大起,“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让我也看看。”
“会稽王仲任写的论衡八十五卷。”蔡邕心情不错,谈笑风生:“放心,我带来了,别人不给看,你肯定能看得着,里面有些奇谈怪论和你平时所说的倒有几分相似呢。”
刘修差点蹦起来,王符的《论衡》?这可是一本名著啊,他把东观的藏书都翻遍了也没找着,怎么落到蔡邕的手里了。
蔡邕把刘修的惊喜当成和自己一样的猎奇心理所致,也没有想太多,接着说道:“我知道你准备在晋阳推崇黄老道,把有关黄老道的藏书全带了过来,足足两大车。还有一部分在东观的皇家藏书,我也向陛下请诏一起带来了,张平子的文章,只要宫里藏的,一篇不小,有些图我还请灵台的人绘了一份……”
蔡邕兴致勃勃的说着自己的功劳,刘修听得眉开眼笑,这个书痴学者是个好帮手啊。有他在,自己可以省很多事。更让他开心的是,蔡邕这人虽然有些迂,却是名符其实的全能型通才,他不仅精通今古文经学,对黄老道之类的诸子学说也颇有研究,天文地理音乐历数更是没有他不知道的,包括谶纬这样的学问,他都是个中翘楚,有这样一个人坐镇晋阳学堂,无异于把一个双料院士请到一个新成立的大学做镇校之宝,还没开张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