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鹤”号和“瑞鹤”号的标准排水量35675吨,各载机82架,航速34节。曰本飞机特别轻,起飞无须外力帮助,因此没有装弹射器。两舰均配备了11组拦阻索,舰首3组,舰尾8组,有两层机库,三部升降机;最前面的一部在中线,另外两部在左右两舷(不对称)。起初准备把烟囱安排在两舷侧,为了吸取“天龙”号的经验,重新审查了设计,最终在右舷侧装了两个弯曲的烟囱和一个小型上层建筑。
“翔鹤”和“瑞鹤号”是曰本航空母舰中的一对骄子,并成了其它一些航空母舰的设计基础。和“龙骧”号轻型航空母舰一样,它们的干舷很高,风浪中航行时海浪打不到飞行甲板。舰首装了一部很大的“零”式水听器或被动式声纳,用以探测敌潜艇。不过,军舰只有低速航行时,水听器才能有效地进行工作。舰上的防御武器很强,有八座89式双联装127毫米40倍口径高射炮和12座三联装25毫米炮。
此时甲板上的战机开始一架接一架的起飞,曰本人在飞行甲板上的一套作业方法和美英不同。飞行长和另外两名军官在舰桥上负责指挥。一名军官在飞行甲板上指挥飞机的运动,如滑跑。起飞程序很简单:飞行长或者他的助手举起一面小白旗,这就是向飞行员发出的起飞信号;每隔20秒钟起飞一架,不再发令;如果飞行长打算结束起飞作业,他就放下小白旗。需要降落的飞机要在离航空母舰大约400米到600米的地方做反降落航向飞行,表示它要求降落。在飞行甲板作好准备后,甲板飞行军官(曰本人叫甲板整备员)则用闪光灯通知飞机降落。距上层建筑最近的飞行员在离航空母舰大约800米远的地方从200米高度开始降落。飞行甲板上并不发出什么信号来帮助飞行员判断他的降落方向是否准确,飞行员必须自己判断。在飞行甲板前端有一个蒸汽喷管,用蒸汽的流向显示甲板上的风向;飞行甲板的中央和边缘有一排灯,用以标识飞行甲板的高度。
相比于中美两国,曰本人的装备和情报工作可能有些逊色,但他们的航空母舰战术还是相当高明的。曰本人不仅把每一艘航空母舰看作特混舰队(由一位将军衔的指挥官指挥)的战斗力核心,而且将每一艘航空母舰都当作一个读力单位来行动。就是说,支援舰艇为航空母舰提供最有效防空保障的同时,航空母舰本身要在防空和反潜中首先发挥最大作用,在航空母舰之间,战斗机巡逻和轰炸机空袭两者都能统筹安排,两艘航空母舰的兵力可以同时攻击一个目标,加倍打击敌人。而中国和美国航空母舰的行动准则是,在不打乱整个作战计划的前提下,指挥特混舰队的每一位将军视情况需要,可以自行其事。然而,这种做法在实践上往往导致战术配合失调,给警戒舰艇增加负担;每艘航空母舰要单独派出战斗机进行巡逻,为攻击部队护航;水面舰艇要承担防空和反潜双重任务。
此时,轻型航空母舰上的飞机也纷纷起飞。
曰本人知道,他们的工业资源根本抵不过美国和中国,所以,他们盼望使战争能够速战速决。因此曰本人也预先制订了一些应急造舰计划,主要是为了改善航空母舰短缺的情况。早在1931年,曰本人就设计了一艘大型潜艇供应舰,以便在必要时可以很快改装成航空母舰。1934年,曰本又设计了2艘快速加油船。这些舰船结构上的主要特征是,必要时可以安装飞行甲板和武备。结果,1940年到1941年,“大鲸”号、“剑崎”号和“高崎”号(都分别改装成“龙凤”号(排水量13360吨,载机31架)、“祥凤”号和“瑞凤”号(排水量11262吨,载机30架)轻型航空母舰。“龙凤”号的飞行甲板太小,因而大多在近海活动。“祥凤”号和“瑞凤”号的飞行甲板较宽,成为舰队中有效的作战舰只。这些轻型航母作战也相当活跃。象“瑞凤”号就多次参战,在锡兰海战中被击沉。
曰本海军类似的改装航空母舰还有不少,曰本邮船公司有3艘17000吨级的豪华邮船“新田丸”、“八幡丸”和“春曰丸”,投入营运后不久战争爆发。由于通往欧洲的正常航线中断,这3艘邮船被海军征用,用来改装航空母舰。“春曰丸”在佐世保海军工厂进行改装,1940年9月改装竣工。1940年“新田丸”和“八幡丸”同样也进行了改装,历时大约6个月。这3艘轻型航空母舰重新命名为“大鹰”号、“冲鹰”号和“云鹰”号,航速21节,载机30架,作为第二线舰只或辅助航空母舰服役。如果说曰本人曾经制订过某种护航政策的话,这3艘舰可以说是第一批护航航空母舰。“大鹰”号、“冲鹰”号和“云鹰”号装有拦阻装置和弹射器,能够同联合舰队一起行动,一开始其主要任务,只限于运送飞机和训练飞行人员,但在特殊情况时,也可以参加战斗。另外,1940年10月,曰本邮船公司两艘更大的27000吨邮船“出云丸”和“缰原丸”开始进行改装。这两艘邮船于1941年6月下水,1942年夏季编入现役,命名为“飞鹰”号和“隼鹰”号,排水量为24140吨,载机53架。这是曰本第一批把烟囱装在上层建筑上的航空母舰,烟囱呈26度斜角外伸(这是曰本航空母舰烟囱的典型配置),使飞行甲板避开烟尘。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