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得这么清楚,怎么还设计出这么一个环节?”
胤祝吃了一个鹌鹑蛋:“我如果说我就是想增加围观群众的参与感,您相信吗?”
康熙:---
“皇阿玛,我知道从古至今治民即是牧民,皇帝们都希望老百姓以老实种地为荣,可是时代是不停进步发展的。如果儿子在秦朝,想搞这么热闹也没有百姓会参与。虽然咱们现在还有很多百姓在饥饿交迫中挣扎,但我相信现在能吃饱穿暖的人口是较以前有所增长的。
咱们的粮食产量,百工制造能力,也都是较以前有很大的提升的,皇阿玛只看京城瓦子的数量就知道当今百姓对更高等级需求的增加。我们怎么还能要求百姓跟几百年前的一样,只知道埋头苦干呢?
儿臣觉得,我们不仅应该鼓励百姓追求精神享受,还要在全国进行扫盲教育。”
康熙把他儿子前几年的考卷都看过了,自然清楚他今天说的比以前在墨卷上透露出来的那星星点点更大胆。
这种观念,是跟几千年来的牧民政策相对的。
扫盲,说的一定不是眼盲之人,而是大字不识几个的“睁眼瞎”。
康熙大概理解这两字的意思了,根本就无法想象,全国上下都是读书人之后,田地该由谁种百工百业该有何人操。
虽然他如今在匠籍管理上放宽了很多,那也是如今匠人滋繁的缘故。
这要是都去读书了,官员还治理什么?天下岂不是要乱套?照十五的说法,在【全国进行扫盲教育】,听意思还得朝廷出钱。
晋升之路要通畅社会才会稳定,但成了一马平川更不成。
因此康熙很明确地对胤祝表示了不赞同这个【扫盲教育】,胤祝的反应就是:“那好吧。不过您也别让儿子改流程,我们只是玩玩。”
康熙闪得有些反应不过来,毕竟十五刚才说那些话的时候是很认真的,他还以为这孩子会像那些坚决的朝城一样,要为了某件事而据理力争。
“你就不再说点什么,说不定能说服朕呢?”
胤祝:“皇阿玛,我说了能说服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