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鑫荣也挺高兴,看到丛欣,小跑几步过来打招呼,对她的态度已经跟她刚到江亚的时候完全不同。房务部是不直接产生利润的成本中心,几个部门之间层层推诿的最底层,她先把他从这链条里救了出来,帮他解决问题,又替他担着责任,他不可能看不到她给他的好处。
丛欣也是趁着这机会叫上他,去她办公室里聊几句。
两人进屋,关了门坐下,她拿出一份简历递到他面前,最上面贴着一张两寸照片,画中人笑得自信又和煦,是邱岭。
陆鑫荣有些意外,看向丛欣。
丛欣没等他发问,直接说:“我想跟你讨论一下私人管家的人选。”
房务部正在招聘私人管家,丛欣对这件事似乎一直很重视,旁听了全部面试,应聘的人当中就包括邱岭。
说是讨论,简历都已经摆到台面上,陆鑫荣懂这意思,但还是有些为难,说:“她这个资历可能放在客房中心更合适吧……”
丛欣要在他这儿安插一个人,他当然是没问题的,职级、薪水都好商量。凡事有来有往,才真能成自己人。他唯一的顾虑,可能就是两份工作之间的跨度太大了。
“私人管家虽然隶属房务部,但招聘要求和工作内容都更接近前厅部的大堂经理,”他给丛欣解释,“要提前做服务计划,联系接送机,帮客人办入住退房,全程个性化服务,后续还要维护宾客关系,等于一个人要负责跟前厅、礼宾、餐饮、安保、工程的所有协调工作,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的要求都是比较高的。”
换句话说,他觉得邱岭不行。
私人管家的那几场面试,他跟丛欣都参加了。毫无疑问,邱岭在年纪、学历、形象上和其他候选人是有差距的。恰如他前面所说,私人管家确实可以算房务部里的异类,招聘要求更接近前厅,本科以上学历,形象良好,英语流利。尤其女管家,几乎都是年轻美女。
而邱岭清扫员出身,通过自考才慢慢拿到大专、本科学历,此后一直在客房中心工作,说英语总带点口音,外形也太过朴实了。她现在的职位是客房中心的副经理,而且已经很久没往上动过,哪怕是在客房中心,似乎也升到头了。
“你还记得她面试上举的那个例子吗?”丛欣问陆鑫荣。
陆鑫荣点头,他确实记得。
当时问到相关经验,邱岭说的是她在静安铂景工作的时候接待过的一个客人。当时的静铂没有专门的私人管家,偶尔遇到有这方面要求的贵宾,酒店会从前厅或者礼宾抽调人手给客人做butler。
而那一次来了个中年女客人,对起初酒店安排的两个butler都不满意,反倒是看中了替她打扫房间的清扫员。因为只有这个清扫员,不必她说就记住了她盥洗台上每一件护肤品摆放的位置,每天打扫之后都会给复原。
邱岭就这样有了第一次做私人管家的经历,开始每天替她洗熨衣服,安排餐食、交通,早上进房间把她叫醒,晚上开夜床之后帮她打针。
那回客人住了一周多,走的时候给了她每天两千的小费,凑整总共两万块钱,是她当时一次挣到最大的一笔钱。
邱岭在面试上说:“拿到钱当然很高兴,但也不光是因为钱。私人管家这份工作让我看到了比清扫员更广阔的一些东西,就是一种机会吧。所以我后来一直都很想转去一些更能直接面对客人的岗位,我也觉得自己的性格非常适合从事服务于人的工作。”
以及后来,也是这个客人,每到上海必定会住静安铂景,并且点名要她担任私人管家,哪怕在铂景换牌瀚岳之后仍旧保持了这个习惯。
“我那时候在银川瀚岳的房务部工作,”丛欣把另一些细节告诉陆鑫荣,“那位客人到银川出差,邱岭推荐她选择瀚岳入住,并且在她到达之前,打电话过来跟我们交待了所有需要注意的细节。那是2015年,当时很多酒店还没有专门的私人管家,她也完全没受过相关的培训,但她已经可以做到这个水准了。”
陆鑫荣说:“这只是个例,你不能否认她的素质还是有欠缺的。”
丛欣并不想告诉他,这个个例就是馨棉的老板葛惠。
她只是念出简历上更早的一些条目:“房务部客房中心连续几年的优秀员工,行业大比武获奖记录,你觉得眼熟吗?”
邱岭,其实就是一个努力了更多年的孙苹。
“还记得我跟你提过员工流失率的问题吗?”她问。
陆鑫荣点头,确实没想到她会在这件事上有这样的考量。
恰如孙苹曾经问她,那是过去,现在还有这样的人吗?
她就是想把这条通道打开,让房务部清扫员看到另一种可能,哪怕是现在。
第26章
七月初,时为进入全日制厨房工作已将近一个月。
奚溪逐渐结束看戏模式,罗耀江也开始干一些活。时为不知道是奚溪跟罗厨说了什么,还是罗厨自己觉得给他看的颜色给得差不多了,三人开始按照他排的值班表轮班,全日制厨房在突然更换主厨之后终于重新上了正轨。
回想过去的一个月,每天鸡叫来半夜走,事事亲为,除了让时为有种重回学徒时期的错觉,也让他把此地的问题梳理了一遍。
公平地说,罗厨有些部分做得还是不错的,该有的sop都有,厨房的储存、卫生制度也很完善。
但有些部分也确实拉垮。比如菜品的质量一直上不去,种类两年没做更新,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几乎没做。因为原本每季就都有时令菜,罗耀江把四季菜品排列组合,比如夏天的黄瓜和秋天的南瓜换一换,春天的菠菜和冬天的白菜换一换,或者一个菜稍微改个配料,蒜蓉变蚝油,就算是完成更新了。
这背后当然也有客观原因——
厨房人员缩编,新员工流动频繁,造成绝大多数基层厨师的技术不行,出不了高品质的菜品。
但也正是因为基层技术不行,造成协作不流畅,整体效率低下。厨房每天的运营都处在一种四处救火、捉襟见肘的状态,管理人员既没时间也不太愿意去做培训和新菜品的研发。
而不做培训和研发,基层的技术提不上去,出餐的种类和品质也就永远是那副鬼样子。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