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茉长舒一口气,诚挚道谢。
“这有啥。”俩大妈笑眯眯,“老沈写字好,咱们要写点啥也都爱寻他。”
沈老师傅从里打开打开门,俩大妈热心主动地向他说了谢茉“求教书法”的来意,末了替谢茉“美言”几句,才心满意足离去。
目送俩人背影消失在巷口,谢茉转头跟沈老师傅相视一笑。
沈老师傅的院子比谢茉他们家更生动精致。三间正屋,只盖了东厢房,西面墙壁下是一挂葡萄藤,门一侧的南墙根种了几架丝瓜,另一侧则铺了一帘蔷薇,余下的空地种了一垄豆角,半垄黄瓜、半垄西红柿,屋檐前一株约莫两米高的月季树开得喧嚣,后头石台上还摆放七八个花盆,或红、或白、或粉、或黄煞是喜人。
谢茉随沈老师傅来到堂屋门口,不禁回头再逡视一圈这和谐有序、田园沐歌般的小院,赞叹:“您这院子拾掇得真好,雅俗共赏,清爽宜人。”
沈老师傅笑着谦虚:“一个人住,闲着没事瞎捣腾。”
屋里布置整洁颇具意趣,谢茉略略一扫便跟沈老师傅进了书房。
谢茉从挎包里取出稿纸:“沈师傅这是我的稿子,请您斧正。”
沈老师傅笑呵呵:“提提意见罢了,不敢称斧正。”
他接过去读,读着读着,眼角眉梢的笑渐渐收敛起来。
粗读一遍,他吁了口气,又从第一行细细研读起来,过了好一阵子,他目光自纸页剥离,看向谢茉:“真是篇好文章。”
他清瘦矍铄的面上一派复杂赞赏。
“读起来荡气回肠。”沈老师傅感慨,“用短短几句回顾历史调起情绪,先声夺人,中间对而今人民大众的数言更是振聋发聩,犹如静夜钟声,发人深省,此后描绘的未来让我一个六旬老叟都热血沸腾,可恨天不假年,看不到那般波澜壮阔的未来。”
“大气,回味悠长。好文章。”沈老师傅连连赞叹,看向谢茉的眼神溢彩连连,“年纪轻轻有这样一份广博心胸,当真了不起。”
“您老着实过誉了,我万万不敢当。”谢茉惊愕于沈老师傅的夸赞,可她心虚,她笔下的未来她亲眼领略,而非她胸怀广大。
她站在时代的肩膀上,书写既定事实。